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谈谈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二)

第三个案例就是上海港,主要是用在集装箱上面,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事情,此前上海港和烟台做了内贸港口的试验,现在要和美国、欧洲建立合作项目,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项目,能够在集装箱的RFID应用标准上面增加中国的话语权。这方面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集装箱的RFID应用统一标准,正在制定之中。主持此事的上港集团包总(包起帆)跟我讲,我们国家这么大,而且我们的技术水平也已经非常高,我们应该去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这个案例我们一直在关注,我也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在国内得到更多的支持,目前他们还是孤军作战,我想应该和国内的主要的物流商、政府特别是海关能够真正形成一个代表中国的方案。这件事情我觉得是我们到目前为止真正在国际RFID标准上面有可能有一点发言权的领域,如果我们解决好的话,可能在国际标准上面有了我们的地位。 

 

第四个案例就是上海危险化学品气瓶安全监管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是上海的安全生产监督局,通过他们的行政职权,制定法规和标准,要求全上海市所有的气瓶都要加装RFID,从而实现政府对这些危险品全流程实施监管,作为一项法规提出来了,所以它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应用模式,上海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多,包括猪肉、动物的检疫,凡是进上海的肉食品都有这样的监管标准,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到目前为止上海已经完成了115万的氧气瓶,09年全部400万氧气瓶都要加RFID。上海还在出租车的计价器也强制要求加RFID,主要是用在防伪,旨在控制黑车。 

 

第五个案例就是企业的案例,这个叫上海物流项目,这个实施方是由英特尔公司资助的,这个项目我这个材料写的比较多一点,主要是提供了一个RFID与条码如何捆绑使用的典型,我相信在这样一个级别的应用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解决了如果捆绑的一部分信息发生变化的话如何解决,我简单说一下。(PPT放映)

 

这是一个入库的过程,上海白猫洗衣粉,产品下线以后,通过条形码进入数据库,同时这个产品上托盘的时候有一个RFID的标识,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托盘的RFID标识和若干个条形码相匹配的环节,这样就表明在某一个RFID的托盘上面放了多少条形码的标签的货物,这就是捆绑在一起了,入库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入库的检验手续简单。出库相对复杂一点,出库要员工干预,当把托盘取出来,要对每一个货物进行人工的检查,如果出现了损坏,或者出库量不需要那么多,就会有一个重新读托盘上面条形码的过程,读完了以后,重新再和RFID托盘标签再捆绑一次,实际上通过这样办法去解决RFID关联到条形码。这就是实际操作的过程。这个案例最近我最近听他们讲,已经可以延伸到厂家,就是说应用不仅是在仓库本身自己用,已经能够向白猫厂提供相关的信息,所以它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这个我觉得也是一个方向不错的案例。 

 

我简单就讲这么几个案例,大概概括了几种类型,有政府的,涉及到国际的,有国内的仓库的,也有一条产品链上面的,这些类型反映了我们当前国内应用的一些现状,总的来看就是我刚才讲的几个特点。 

 

这里面我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说,这项技术推广的快与慢,很大程度取决于RFID标签的应用链条是不是有足够的延伸度,或者说能不能够充分的信息共享,对于信息共享的问题实际上是制约了我们现在的RFID的应用,而这个问题又不是在技术层次里面就可以完全解决的,是我们现在的企业之间的这种合作的关系,稳定的供应链关系,还有没有成熟,我国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还没有那么高,所以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一个很大的改观的话,企业之间的共享信息的需求和机制都是非常脆弱的,当然对共享信息的技术的需求也会大大减少,从整个市场环境的规律来看,要受到制约的。 

 

现在经过几年的信息化以后,大家普遍感觉到我们国家信息化制约的地方就是信息不能共享,各单位都解决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但是用不出效果,什么原因?也就是不能共享,信息的价值链很短,范围很小,不可以共享。是不是共享的技术非常难呢,其实也不难,难是难在其他地方。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信息共享在物流领域的重要性。

 

从一般方法论来讲,信息共享是现代物流提高效率的基础方法,因为它可以把物流的串型的流程,变化为并型的流程,使得流程的各个环节可以并行开展的,这样就提高了整体的效率,降低了资源的占用,降低了成本。比如说对库存的调剂,回头车的使用,销售政策一系列等等,取决于上游的信息是不是早一点和下面的共享。而传统的一个物流过程,总要知道上面的结果出来之后,才可以知道下面怎么安排,所以信息共享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要素。 

 

现在就是因为我们这个信息共享推广不开,所以就使得我们RFID应用起来就非常困难,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现在包括RFID的应用现在已经越来越明确,要实现信息共享。从应用的技术架构来看,已经把标签上面直接存储的信息降到了最低,把更多的关联信息放到网络上面,所以把RFID称为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应用,而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写在标签上面的,谁都可以读。因为是基于网络的应用,所以特别对于技术网络的要求很高,包括他的带宽,无线通讯,特别是末端信息采集的一些技术,同时信息平台也就成为我们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的建设,所以我们也在积极推进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建设,因为这件事情已经制约到我们信息化可不可以取得回报,再往各个厂家和企业里面投资搞本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效率越来越低了。这个问题不仅制约着RFID的应用,也制约着整个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率。现在不仅是涉及RFID,也包括其他信息化项目在内,首推或者是重点要建设就是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这是我们目前最有商机的领域。 

 

但是在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过程,我们也感觉到存在很多的误区,导致了我们很多平台建设的项目走弯路,或者是失败。比如说把信息的整合理解成信息的集中,建一个大的数据库,或者建立一个新的机构,或者建一个网站,然后通过各种办法把所有相关的信息报送到我数据库里面来,我提供最全面的整合服务,很多项目希望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结果就是信息平台投了很多钱,发现根本行不通。因为我们讲信息的整合不是简单的集中,主要是体现在信息的交换和信息的共享上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管理属性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信息是有管理的,这个信息该谁管就是谁管,如果换了一个管理者,这个信息可能就不值钱了。比如一条信息,比如海关管理的信息,这个信息如果不是海关在管理这个信息,把它拷贝到另外一个数据库里面了,失去了海关的监管、维护,这条信息可能就一钱不值。所以信息的价值和背后的管理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管理模式,信息的价值就改变了,如果大家承认这一点的话,如果希望不改变价值,那就要把不改变信息的管理格局、模式作为前提,实际上整合就是信息交换和信息的共享,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试图去改变信息的管理模式,结果是失败的。 

 

从很多失败的案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应该有一个“相对标准”的理念。世界上事物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统一则是相对的。由于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使得管理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多元化,伴随着管理所需要的标准也就越来越多,不可能是世界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们又需要大家交流和信息共享,因此我们可能要认真研究管理标准和交换标准的区别。前者是专门为本系统的管理来服务的,是一个封闭的标准,后者是用于管理系统之间要进行信息交换的标准,两套标准并行,各发挥各的作用,我举一个例子来讲。 

 

我们人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你的学历肯定是存放在你的学校,由你们学校管理;你的病历档案是在各家医院存放管理的;你的银行帐号是在各银行管的,每一个银行都有各自的帐号体系,所有这些信息能不能集中管理?用统一的编码?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各有各的管理职权,需要不同的管理编码和标准。但还是可以交换的,只要大家都遵循交换标准,例如大家就可以通过身份证号码来进行彼此编码的对应,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只要你开放、允许,大家就可以交换,就可以共享。如果你不允许的话,你还是管理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不改变管理模式的信息交换与整合,这个模式是世界上到处存在的。所以说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但是各系统之间管理信息的交换需要有一种相对的交换标准,这是可以协商的,在这样一个理念下,我觉得RFID应用中的标准障碍,是可以参考类似的方法来解决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公共的交换标准,这个交换标准是开放的,无专利的。但是我们还要有一些各系统自己专用的标准,或者专业管理需要的标准,这是可以有专利的。二者之间要有一个对应的关系,只要大家认同统一的交换标准,共享标准,就可以在不影响你自身的发展前提下实现整合。我觉得应该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去考虑我们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而不要一味的追求绝对统一,认为越标准越好,大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根据公共平台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认为公共平台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是说全国就建一个或全省就搞一个,这种模式,我觉得是不可取的,不符合实际的,事实证明也是失败的。平台体系可能有很多层次,例如基础通讯网络、要有一些协议、标准和规范,同时还要有一些骨干平台,更多的是一些商业性的平台。骨干的平台,我认为首先应该把政府的监管平台作为这个体系的几大支柱。像我们的车辆监管,集装箱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这些平台体系应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好。例如铁路已经实现了RFID的监管,如果能够向社会开放的话,就真正成为平台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如果我们的公路上所有的车辆也能够实现类似的管理,相关还会涉及到对于人、驾驶员的注册信息的管理,这个监管平台也应该是这个体系的重要支柱。这方面国家应该投钱去建设的,因为是任何一个企业做不到的。国家通过了一些监管项目建设,除了把监管任务完成好以后,还要向社会开放,作为公共平台体系的基础设施、基础支柱来做。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我们现在的政府部门有大量的基础监管信息但是不开放,因此很多企业的需要例如对于车辆信息的核实,对于驾驶员核实,都要自己去建设一套诚信体系,这怎么可能?好在国家现在也逐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据我了解现在身份证的网络体系已经可以进行查询了,我想政务公开促进基础监管信息的开放是大势所趋,这对于我们公共平台体系的建设起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还有一条就是要吸引多元化的商业平台建设。我们物流中信息整合的需求是五花八门的,不可能都是事先规划的,可能是海运和货代的结合,也可能运输与仓储的结合,还可能是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结合,这种需求完全是市场导向的,有人愿意付钱来买这样的服务,就有人愿意投资提供这套服务,这是一个商业过程。不可能让我事先把所有信息集中准备好,等着人家来买,这种模式一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商业的平台建设,这个领域里面商机很多。我们的政府要制定政策,制定一些引导的办法,去吸引商业投资来丰富平台体系的建设和服务,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这个平台体系里有各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以政府监管平台为支柱这样一些平台,服务应该是公益性的,而不应该有商业的成分在内,因为他拿的是政府的投资,而且他是采取垄断经营的办法,因此原则上应该是非盈利的一种模式。而多元化的商业平台是民间投资,是为了赚钱而投资的,因此对他来讲应该是按照市场行为去规范。但是我们发现现实中这两种商业模式在扭曲,一方面我们看到,政府投资的平台是比较容易成功,但是慢慢的开始追求商业利润,利用他的垄断的地位去追求商业利润;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商业上投资稍微成功一点的商业平台,希望追求政府的保护变成垄断的平台,做大做强以后,要变成全国唯一。我认为对于这两方面必须要有相对清晰的监管模式,作为公益性的平台可以垄断,但不能盈利,对于商业性的平台可以盈利,但是一定不能垄断,一定要有第二家,第三家,要有竞争,给客户有选择的权利,这是从遵从市场经济的原理来讲的,这两者之间必须是有所不同的。当然,从我们现在的实践来看,很多是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确实有这样的国情,目前还做不到分得特别清楚,但是我想指出一个方向。暂时的结合,暂时的优势互补可以作为一个起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一定要定位好朝什么方向走,是朝公益性的经营方式走,还是朝着商业性、竞争性的方式走,这个方向自己要认识清楚,因为时代前进是有客观规律的。按照不同的商业模式,国家也应该逐渐出台一些对于信息服务的监管制度和一些规则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体系建设,我相信RFID,还有其他的信息化的投资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回报率。 

 

我要讲的就是这些,有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紫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