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四大举措打造物流人才供应链

    编者按:如果说,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旗舰,那么,校长就是这艘旗舰的 “舰长”。

    为了更好地宣传报道我国物流教育界的一些新成就、新经验、新做法,推动物流教育更好更快发展,本报 《教育与培训专刊》特推出 “校长访谈录”栏目。该栏目将通过对一些院校校长的走访,来展示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展示物流院校校长的风采和最新的物流教学成果,为推动物流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从一所籍籍无名的中专升格发展为“全国最具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只用了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而今,这所全国第一所也是惟一一所以现代物流命名的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国内物流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学院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超常规发展,作为院长的文振华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可以说,在执掌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这5年中,他不仅带领着一所基础薄弱的老校实现了“华丽的新生”,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物流职教理念和办学经验。

理念先行

    一走进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就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浮雕,上面书写着一行大字“用现代物流理念培养现代物流人才”。“这句话之所以被放在这么显眼的位置上,就是因为它准确地概括了学院的办学方向。”文振华告诉记者。

    原来,在刚刚进入学院之初,文振华就清醒地意识到,要想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作为一所以现代物流命名的高校,无疑要抓住现代物流这个“命门”来确立自己的办学思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理念不仅能够引导行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振兴,还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在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理念必须先行。这就要求作为人才输出方的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必须有意识地向他们灌输现代物流的理念。”文振华说。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拓创新,开始着力构建现代物流的理念平台。在学院的跨越发展中,做到了“三个坚持”,形成鲜明特色,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坚持“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打造品牌”的办学思路;坚持以现代物流专业群建设为龙头,面向现代物流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体系。并形成了用“集成、精益、敏捷、多赢”的现代物流理念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的办学特色。“其他院校一届物流专业的学生少则几十多则几百,所以不可能将现代物流的理念作为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可是在我们学校却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点。”文振华表示。

    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学院,学生可以说一天到晚都沉浸在物流的氛围中,不管是学校里面的高音喇叭,还是学生食堂、班会活动,亦或是辩论赛的议题,几乎所有的校园活动都围绕着现代物流展开。文振华说,之所以要营造出这样一种现代物流无所不在的环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现代物流理念。

    而除了理念方面的灌输,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还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在和一些物流企业的老总交流时发现,他们最关心的实际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并非是单纯的技能性操作。而这种综合素质又需要通过多年校园文化的积淀,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所以,我们从学生入校之初就开始在如何提升其综合素质方面着力。”文振华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物流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与物流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强化一些基本的品质。所以,新生一入校,学院就向学生明确了一项能力即动手实践能力,二项基本技能即与物流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际沟通能力,三项基本品质即诚实守信、不怕吃苦、不怕困难。

    同时,为了突出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特色,学院还不断向学生强化“理论上比中专生强,实践上比本科生强”的就业定位,并向他们灌输“从操作岗位上干起,向技术岗位上奋斗,往管理岗位上努力”的就业理念。文振华说:“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定隐忍的品格,可以说全方位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于学校的专业建设,文振华一直都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构建起一个专业平台对于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科以上层次的教育属于学科教育,此类院校都是以学科作为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而在高职院校里面,因为牵涉到学位的问题,很难构成学科,专业也就因此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抓手。”文振华坦言。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学院就将整合资源,构筑现代物流的专业平台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是,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平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最终,文振华为这个难题开出的“药方”是专业设置甚至系部设置全方位对接物流行业的需求。“现代物流包括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了全方位覆盖这四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学院对原有的系部和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把以前的管理类、财经类、信息类、机电类的专业全部转型为面向供应链管理和技术的系部和专业。同时,一些与物流无关的专业也能不办就不办,逐渐取消掉,全力打造物流这一核心竞争力。”文振华说。

    而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充分结合行业需求来调整专业的思路所取得的成效也相当显著。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俨然已经成为国内物流职业教育界领头的院校。原本不在教育部专业目录内的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工程技术两个专业,都是由学院领先申报而设置的“目录外”专业。

    无怪乎一位前来学校进行调研视察的教育部专家由衷地感慨:“你们能够领先申报这几个专业,充分说明你们已经走在了全国物流类院校的前面。因为从目前国内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其他学校根本不可能设置这些专业。”

    虽说现在物流企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可以全部配齐,但是文振华仍然不满于这种现状。目前的他正在为申报物流金融这又一新专业奔波忙碌。“通过了解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我们发现,现在物流企业要从事仓单质押的业务,没有监管方面的人才是搞不起来的。而且很多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也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提供物流金融方面的人才。这就说明,此类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相当大的缺口。作为为物流行业提供人才服务的院校,我们有责任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所以,物流金融专业的申报已经正式被纳入了我们近期的工作计划,正在全力推进。”文振华透露。

实训为要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实训教学作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重视。但是,受制于一些主客观因素,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工作开展的并不到位,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现象,在物流职业教育中也相当普遍。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物流为特色的院校,在实训教学方面也遭遇到了更大的挑战。文振华坦言:“就拿到企业实习来说,在多数学校,物流专业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两个班,学生规模也就几十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好解决。可是我们学院每年都要有一两千名物流专业的学生面临实习实训,这么庞大的群体到哪个企业也受不了,但是实训教学又不能不搞。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提出要系统集成,构筑现代物流的实训平台。”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学院先后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6层楼的物流实训基地。该基地作为中央财政支持和湖南省重点建设的实训基地,不仅项目齐全而且设施先进,为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

    虽说这样的条件已经让很多院校羡慕不已,但是文振华却认为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在物流实训基地,学生接触的不过是模拟的仿真环境,和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仍然有很大的区别。而我们目前正在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就不一样了,它又走出了一步,让学生能够与企业的业务运营零距离接触。”

    据介绍,这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把企业引进校园,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来投资和经营,最终建设一个仓储配送中心。在此番合作中,企业获得了免费的经营场所,却也必须承担向学院提供实习机会的责任。在文振华看来,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校企的双赢。“经过实训基地几年的培养,高年级的学生在技能水平上已经可以达到企业的需要。以往安排他们到相关企业去实习,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都很不方便,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学生的顶岗实习在学校里就可以实现。目前,这个项目进展顺利,相信在条件成熟之后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顶个几个月的班,使他们的技能水平能够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需要。”

    除了在实训基地接受训练,学校还会在学生毕业前的半年安排他们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文振华说,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论学习已经结束且经过了相应的技能训练,到企业之后已经可以作为员工来使用,因此企业也很愿意接收。“这可以说是一个就业预备期,给学生和企业创造了一个可以相互适应考察的机会。”

    一方面,在这半年的实习期内,作为企业要安排专人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因为这些人培养出来之后都是企业的骨干;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也并非高枕无忧,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工作业绩来赢得企业的肯定,否则就会有在实习结束之后被退回的危险。这就形成了一个双向选择的机制,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广泛肯定。

产学双赢

    在职业教育中,不管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还是学生的实习实训,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可是,现实中的校企合作往往是职业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用什么机制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都是不少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针对这一问题,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对接产业,构筑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来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双赢。“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老师不接触实际,造成教和学的脱节,学生在学校学的一套到工作中根本起不到作用,必须重新开始学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教师是教学之本,要想使教学贴近企业实际,首先要让教师了解一线正在想什么、做什么。”文振华介绍说,为了顺利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学校正在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青年教师下基层了解企业实际,百名企业专家进校园讲授实训课程。

    虽说这两项工程目前还仍在进行中,但是却已经在教学中看到了其成效。一些老师通过在基层了解相关的岗位需求,在回到学校之后迅速将这些职业技能转化为培养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串起来贯穿到教材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材。“原来的教材都是按照学科的系统,突不破学科本位的体系,而且每门课程之间重复现象严重,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教学需要。但是,按照这种新的模式形成的教材却彻底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方式,不仅教学效果显著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振华说。

    同时,为了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学院也充分发挥自己在人才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围绕着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人员培训、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技术创新、业务流程管理创新、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达到提升企业的发展后劲,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