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从学术年会成果评选看物流学术研究----在第九次(2010年)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从学术年会成果评选看物流学术研究

                                     ----在第九次(2010年)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 戴定一
 

  结合我们在学术年会中的论文、课题、案例评选,也结合了与特约评委的座谈交流,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报告一下对于当前物流学术研究方面的成绩和问题的看法,供参考。
 

  一、学术研究取得稳步发展

  这里我有意用了一个“稳步”的低调定语,就是要强调成绩不宜估计过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正面的成绩来看,我们这一届的学术成果征集情况大概是这样的,论文征集到了881篇,课题征集了186篇,案例征集了103篇,反映出大家都很踊跃,数量规模超出了预期。

  从具体内容来看,我们主要有如下一些发展,主要是从获奖成果中概括出来的。第一,研究的产业背景有所增强。有产业背景的论文比例达到了34.6%,我们非常关注这一点。这些有产业背景的论文主要来自专业供应链研究和企业物流中的一些具体实操性研究。对于课题,大部分是来自于政府的任务,比如说政府的园区规划、区域规划等,来自产业的比较少,只有28.9%,这个是目前我们成果选题的基本情况。第二,从专业化的情况来看,我们已经覆盖了当前很多最新的产业热点,比如:食品和农产品供应链、快递物流、应急物流、融资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绿色物流等等,我们的研究基本覆盖了这些领域。第三,物流研究向供应链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反映出结合产业本身的集约化进程在加快供应链的建设。同时,从行政监管角度来讲,监管趋向于全链条的透明,所以整个链条的衔接是一个客观需要。此外,企业的服务向仓储运输以外不断的扩展,这些都是供应链发展的各种背景。第四,我们确实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成果,比如物流“走出去”的战略研究,推动物流跟着其他产业如何走向世界,还有铁矿石的三级战略储备策略等等,这些结论都很有创造性和指导性。第五,就是方法论问题。方法论的研究在继续深化,目前大部分是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物流,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开始探索物流内在的方法论。这对于我们学科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看,在过去的第四届学会期间,无论是论文还是课题,还有学术年会仍然是以扩大规模为主,以此来提升学会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目前学会注册会员大约2000人,每年征集到的参评学术成果近千项,已经成为国内物流学术界最大的平台,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在昨天的理事会上,何黎明会长已经提出了在未来的第五届学会期间发展要求是“聚人才、上水平、求实效”,从学术角度来看,关键任务就是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水平。
 

  二、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一还是选题的问题,研究的产业背景仍然是最主要的问题,目前比例还不高,所以我在前面讲了我们的发展是稳步的,不能说是特别巨大,不能过高的估计。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我们还是希望更多的来自有产业背景的选题。现在来看,我们的研究宏观管理偏多,大家都讲总体规划、体系、理念这样一套东西,这些太宏观。再一个是纯理论的或者非专业化的选题偏多,像这种非专业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过多了。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缺少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每年我们都会评很多的奖,也很热闹,但是这些研究没有能够完全体现这么多年来,我们对物流的认识和把握,这个理论体系到底是怎么样的,看来还是缺少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当然我们也缺少这些成果发展和筛选的机制。由于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论文评选过程中,仍然还是以扩张规模为主要工作,所以在发现重大成果的方法上也是需要改进的。第三是在方法研究上,存在着重方法轻结论的问题,这样就造成低水平地借用外学科方法,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俗套。不少论文把模型、统计调查、控制论、博弈论等等这些其他学科的现成方法套用到物流中来,然后用一套数据建一个模型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无关痛痒或者只是常识,这就是重方法轻结论的表现。这的确在一部分圈子里面已经成为了一种俗套,是很要命的问题。当然我们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较慢,对于大家的研究缺乏一些底层理论体系的指导,使得各种研究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彼此都不相关。因此从方法论上也亟待提炼。第四个问题是事实上存在着二元化的导向,相当多的研究者把在国外权威期刊的发表作为终极目的,这里也有体制上的原因。这种导向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家都知道物流的实操性很强,我们尤其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导向。但是目前这样一个二元化的导向还很难去扭转,这个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第五个问题是我们现在企业在学术研究方面还不是主力军,这对于物流学术研究来讲可能也是致命的问题。
 

  三、改进学术研究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期国外在物流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些什么特点。国外的研究是这样的,首先,从物流到供应链,进而供应网络的方向发展非常快,同时体现出了专业化、体系建设与流程管控结合的特点。第二,非常注重创新,各种科技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这种研究论文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三,非常注意公共服务的创新,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做了很多的宏观研究、泛泛的研究,最后应该落实到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却没有深入进去。我注意到近几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导向也转向了公共服务。现在泛泛的研究最后没有落脚到公共服务的方面,可能是一个缺憾。第四,注意节能减排、低碳物流领域的研究。第五是强调信息化的全方位渗透。所有的研究都可能最后落实到信息化的建设里去,所以信息化的渗透性会越来越强。这些国外研究的特点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如果对比一下国内的研究和国外研究,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问题。国外是偏重于流程视角的研究,实践性很强,我们是流程类的比较少,体系类的、大而全的宏观类的比较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加强实践性、专业化的研究,以此改变我们实践性差、专业性差的问题。我们偏重于网络体系建设和管理的视角,会突出整合的理念,我个人认为这方面不一定都是缺点,不一定完全跟着国外走,我们在整合方面有一些新的创新,国外学术界很少涉及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体系建设方面对整个世界的学术研究有所推动,因为我们是工业化没走完的国情,整合资源建设网络体系有许多创新。只是目前看来这些题材过泛过滥过浅,我们怎么样把其中好的成果推向世界,让全球都看到中国的创新,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市场,有最快的速度,有很多的创新,在这方面我们是应该有一些总结的。

  第三,我们考虑到要逐渐调整学术成果的评选机制。首先,一定要提高研究结论的权重,不能够评了一大堆奖,最后没有什么结论能够震撼人心,能够取得重大的社会影响,推动大家往前走一步。要让重大结论成为物流理论发展的脚印,因此要加大结论在重要评选指标中的权重。第二,我们要改善评委的专业对口,因为我们物流专业分的太多,很难所有的专业都有合适的评委,所以在评委的流程和分配上可能存在不对口的现象,影响了成果的正确评估。第三,考虑可以引入推荐制或者是第三方评估机制。也就是让懂行的,这个行业的权威专家来推荐他认为是重大的成果,或者是聘请一些物流媒体推荐,他们经常审阅、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有很多的经验,又有同行之间的比较,是不是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成果的发现机制和筛选机制?

  另外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要与权威机构去接轨。很多评委都提出来,国内最大的权威学术机构是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很多研究人员也希望学会能够提供一些相关的服务,所以应该跟这样的权威机构去建立联系,提高我们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促进国内研究的交流和合作,还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和合作机会一定要更普遍,影响更大一些。这是我们希望能够做的一些改进。
 

  四、关于方法论和学科建设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谈谈方法论方面的一些想法,这个问题考虑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完全想好,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说。我们现在的研究确实是过于分散,或者说我们“创新”过多,但是聚焦不够,大家都在创新,但实际上多数是低水平的重复。事实上我们产业很核心的理论需求是很少的,应该是很聚焦的,如果你跟企业老总打交道多的话,他们关心的就是两件事情,一个是网络体系怎么建,第二个是流程怎么设计与管控,这两点就是物流企业家的基本功:怎么花钱?怎么挣钱?其基本理论方法也应该是所有的物流从业人员必备的,但是他们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理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我曾调查过顺丰速运的网络扩展过程,他们铺网的办法跟其他公司不太一样,对不对呢?好不好呢?没有人知道,他们就摸着石头过河。总之、网络和流程这两件事情是大家要聚焦的方法论,要告诉我们的企业家和一线工作人员,当他们拿到一个订单,或者开辟一块疆土,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是发展物流方法论的核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讲两件事,即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为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其他产业服务。体系就是网络,服务就是流程。但是至今还没有这样的理论成果来告诉我们的企业家,去指导他们的思路,改进他们的建设。这里面的问题会很多,但是我觉得网络也好,流程也好,可能正是我们物流界内生的方法论,我们用了很多已有学科的方法论到物流当中,而真正物流自己的方法论就应该是网络论和流程论,这些东西在已有的其他学科里面都没有系统的解释。甚至查字典,上网络搜索,结果是也只有外延没有内涵。我知道在座的有一些学者、教授已经在研究网络理论,他们是先驱者,但是网络的一般属性目前还是没有提炼出来。所以我觉得应该去关注物流领域最特别的、最基础的共性问题来发展物流学科建设。

  关于网络、流程的一般理论我没有完全想清楚,但是我想网络可能会聚焦在总量、分量以及要素、结构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均衡研究。没有一种现成的方法论告诉我们怎么去处理这些事情。流程在我们大量的实践中已涉及到,其中客户有服务的要求,物流企业有一个成本的要求,客户和企业之间还有一个分清责任的要求,要体现在整个流程过程的责任传递关系,这些东西怎么混在一起呢?不仅仅是运筹学能解决的。流程理论在控制论里面有一些研究和说明,但是它是工业化时代的需求推动的。现在是一个服务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服务业的特点就是服务寄寓流程,所以流程的研究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建议大家对这两个核心问题能够提炼方法论,做些基础研究,深入地聚焦总结一些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的企业家太需要这些东西了。我甚至认为物流学应该是基于网络论和流程论的一种经济学的分支,我可能对学科的设想不一定准确,只是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我们应该把网络论和流程论推广到一般的、所有涉及网络和流程领域,因为物流里面的网络和流程可能是最复杂的,最有代表性的,几乎是所有的情况它都会包括到,所以它应该具有这样的跨越边界的可能性。我希望这件事能够成为下一个五年受关注的重点。

  今天我讲问题方面多了一些,还是有必要的,因为物流学术研究经过普及期正向深化的方向发展,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变,这也是一个很复杂、很困难的过程,但是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而认清存在的问题,就是确立我们的出发点。

  谢谢大家。

  2010年11月13日于南京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转载时间:2021年02月24
    转载网址:http://www.crxdig.com/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