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隆鑫泰钢贸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板材的钢贸企业。总经理李刚这两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盯着电脑,关注着宝钢、武钢、鞍钢三大钢企的价格调整。“汽车用钢和高强度钢的下调幅度高达1300元(每吨,下同),降幅达17%;普通冷轧下调了800元,热轧、酸洗、热镀锌等的降幅均达到了400--600元,降幅约为10%。”
宝钢这一让李刚心跳的调整幅度刚公布不久,武钢、鞍钢等大钢厂纷纷跟进,降价幅度与宝钢不相上下。其中,武钢的冷轧板卷降幅最高达1200元,热轧、镀锌、镀锡以及无取向硅钢的降幅则在300--600元不等。鞍钢冷轧最高降幅1000元,其余下调300--500元不等。
至此,三大钢企7月出厂价全线大幅跳水。伴随而来的是铁矿石、钢厂、钢贸商和用钢企业等领域内的问题愈发显现。
6月11日,针对三大钢厂出厂价格大幅调低,现代物流报记者连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蔡进。“这是生产企业根据市场实际所进行的正常价格调整,调整幅度大,恰好证明了之前中国钢材的市场价格存在很大的泡沫。”蔡进分析说,“中国钢铁的需求是阶段性释放的。前一阵价格拉涨时,流通商和用钢企业大量囤货或补充库存,目前尚在消化过程中,所以,这两个月是钢材消费的低迷期,这反映在市场上无疑就是需求趋缓。在这种背景下,价格泡沫破裂,大幅下调不难理解。”
5月份PMI为53.9%,但钢铁指数在44.9%,低于50%,这说明中国的钢铁需求是趋缓的。蔡进强调,“一个月的趋缓,不代表以后的整个需求都是趋缓的。钢铁生产指数曾有低于40%的时候,但是,随着需求的释放,这个指数也就慢慢回升。”
5月的PMI中,新订单指数为54.8%,比上月回落4.5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虽然回落,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当前社会总体需求依然较为旺盛。所以,过了这个低迷期,到7月份以后,流通领域和用钢企业的采购会因补充库存而启动,钢材价格会再度回暖。
说起三大钢企价格大幅跳水,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建中认为,“第二季度,钢材价格太高了。高价位在传导到终端后,没有被用钢企业接受,造成流通商和用钢企业用慢慢消化库存的方式来顶托钢厂,迫使钢厂将价位调至更贴近市场实际。”
“钢材价格下行,将直接挤压钢贸商的利润空间。”蔡进说,“因为钢贸商手里存的是高价拿的货,与钢厂的价格结算已经完成。下游用钢企业在采购时,看的是现在的价格,这就会迫使钢贸商低价出货,甚至亏本出货。”
在这种情况下,钢贸商拿货热情受挫,用钢企业观望情绪渐长,进一步加重采购的低迷程度。
根据目前中国钢铁的产销模式,钢贸商相对被动。话语权是在用钢企业和钢贸商,因为用钢企业是终端,钢贸商最贴近市场,最能感受市场的动态和需求。但是,定价权在钢厂。这种产供销结构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市场看好时,钢厂猛力拉涨价格,钢贸商只能被动拉涨,推高用钢企业成本,致使其产成品价格难以被市场承受,然后,将这种压力反作用至钢厂,最后,价格从高位狂跌下来,引发一波又一波的价格动荡。“钢厂不要因看好未来市场,就脱离实际地把价格过度拉涨,结果受伤的还是整个钢铁行业。”蔡进力劝业界。
只有建立和谐的厂商关系,才有利形成稳定的价格机制。在这方面,钢厂应该依据市场规律,以终端采购定价,不要仅仅看一时的采购面儿。钢厂应和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一起,营造更好、更稳定、更持久的共赢关系。
因为价格动荡,钢贸商和用钢企业的经营采购总是心有余悸。
此次价格大幅下调是否将引发有人借机囤货,继而炒作呢?“在前两个季度,钢材处于低位时,有实力的钢贸企业伺机囤货,在进入价格暴涨时确实挣了钱。”王建中分析说,“因为现在钢材的市场价格并没有触底,而且还处在价格下行通道,所以,近期不会出现囤货待涨的情况。况且,也不是所有的钢厂都在降价,再说,还有成本因素在里面。”
“价格下调不存在钢厂资金链紧张问题。”河北正大金属的总经理王晓光认为,“此次三大钢厂价格下调,是中国资源战略的序幕。在中国对外铁矿石依存度居高不下时,仅靠钢厂给别人谈价格,不会有理想结果。钢铁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上升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管理层面。”
“铁矿石谈不下来,钢厂限产步伐不尽人意,国家就从国内各经济产业着手。如房产、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新措施,从各方面减少钢材的相对需求。”王晓光说,“这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同矿石供应商角逐。”
钢铁分析师宋继军认为,此次三大钢企降价,除了原来需求不像人们预期那样好之外,中国的房产调控政策在影响建筑钢材需求的同时,也引起了市场连锁反应。导致了如水泥、建材和汽车等各领域的消费预期下降。
另外,宋继军还认为,“这是嗅觉敏感的中国钢铁巨头对未来市场的试探。前一阵,中国的进口铁矿石减少时,铁矿石三大巨头就放言要再次上涨铁矿石价格,但那时,中国钢企,尤其是像宝钢、武钢和鞍钢等钢企巨头,还有以前的低价位库存矿石,到今年第三季度,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为继续从外矿中拿到实惠,根据国内市场情况,以大幅下调钢材价格,向矿石三巨头释放价格信号,以此形成‘价格与需求’必须接轨的先行意识,促使矿石价格下调。”
“但是,在钢厂定价而致价格跌宕难料的现实中,没有经验和实力的钢贸商,往往因判断欠准确而深受影响。”宋继军说。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