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工信部一官员针对中国钢铁产业现状在电视媒体发表谈话,他认为中国钢铁既有世界最先进装备,也有最落后的“地条钢”,以印证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
接着网站也引发讨论,出现以鱼钩为例话题。认为国外鱼钩就是比国产鱼钩质量优良,迫使国产鱼钩逐渐退出市场。以此为“连鱼钩都造不好”的中国钢铁质量担忧。
单纯从某个角度去印证整个钢铁行业优劣难免有失公允,但足以引起整个行业的反思,例如鱼钩。
鱼钩,物件虽小,市场巨大。评价一枚鱼钩的优劣,看其是否具有坚、利、韧、劲等四大特点,还要结合外形、淬火、结构等三方面评价。由此可见与钢材供应质量基本成分要求有一定关联,如同样型号的普通鱼钩,日本产品与国内产品在使用者眼中的确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批量产品中对钢材碳含量控制,存在偏差,以致出现或碳高脆断或碳低抗拉强度低等问题,中鱼率也相对低于进口产品,使日本、德国、挪威等国产品占据很大市场份额。尽管国产鱼钩几块钱就能买三五十枚,比十几块钱才能买几枚的进口产品便宜许多,出口市场还获得不少订单,但以低质廉价出卖资源的现象终究要得到改变。
毋以善小而不为。我国钢铁业体量的确不小,厂家众多,但也常出现一窝蜂抢热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现象。对一些小物件用钢的特殊性常常忽略,标准制定更是疏漏。孰不知鱼钩是整个垂钓运动核心环节之一,年产几百亿枚产量与出口量,集腋成裘,数量可观。
面对国内外庞大需求市场,要打出名气,创出名牌,需要钢铁市场的细化分割,需要标准化生产,需要钢铁产品的加工延伸,更需要钢厂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绝活”与“一招鲜”,尽管在钢厂巨大的批量生产线中,鱼钩用钢可能微不足道。
诚然,鱼钩等用钢产品质量优劣,与钢厂有关,更与产品生产厂设计水平和加工工艺关联。生产厂涉及钢材的淬火、回火、渗碳、化学抛光、电镀着色等等。但提供母料的钢厂放下身段,联合用钢厂家共同开发,细化品种,制定生产专业工艺标准和理化标准,共同创出中国名牌不也是很好的经营之道么?!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