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最大动作,将是失衡的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宏观政策亦会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产生对于中国钢材市场的深远影响。
一、作为全球经济调整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以后,失衡的全球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包括被迫调整和主动调整两个方面,以求得重新平衡,实现经济的继续增长。这将是一个主导各个方面的经济大背景,是今后经济发展大趋势。
作为全球经济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将会发生5升5降的重大变化。
一是在整体外贸结构中,进口比重明显上升,出口比重下降。今后中国所创造的总量财富中,更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表现为外贸结构中,进口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出口比重下降;表现为贸易顺差减少,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逆差;还表现为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并且不排除一段时期内外汇储备(含债券)绝对额逐步下降。
二是在整体国民收入中,消费比重明显上升,投资比重下降。出于前期发展需要,中国总量国民收入中,投资所占比重过高,消费比重过低,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了经济发展不和谐。预计今后整体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比重显著上升,投资部分比重逐步下降。
三是在整体投资结构中,民生方面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一般性加工制造业方面投资比重下降。随着一般性加工业的完全建立,已经成为所谓“世界工厂”,今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将更多地向城乡民生项目倾斜,向新兴产业项目倾斜;而一般性加工制造业、传统产业,尤其是为出口服务的加工业投资比重明显降低。比如,全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初定,拟投资5万亿元,加快建设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的预定目标。预计今后各级政府会进一步加大这方面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钢铁产业的投资大幅回落。
四是在城乡人口构成中,城市人口和中产阶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没有疑问,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今后10年,以及更长的时期内,将有成千上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全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
五是财政收入构成中,中、西部地区收入比重明显上升,东部地区收入比重下降。这不仅表现为二次分配中,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还表现为在一次分配中利用税收杠杆,大力增加中、西部地区自我资金积累能力。相对而言,沿海地区收入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重下降。
二、上述调整目标,要求中国宏观政策进行配套调整
为了达到上述5升5降调整目标,实现中国经济更为和谐健康发展,中国宏观政策方面,必须进行配套调整。
1.人民币逐步升值。实际上,人民币逐步自主升值,不仅是世界主要货币供求关系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为人民币升值结果,将强制性推动中国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从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换代,地区间梯次转移。与此同时,还会刺激进口增多,出口减少,使得世界物质财富总量中,用于中国消费部分增大。
2.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积累增多,我国已经具备提高居民收入的承受能力。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预计今后支出构成中,用于劳动者报酬部分明显扩大。
3.出口退税陆续取消。前不久,有关部门一次取消了数百种商品的出口退税,其中包括许多钢铁产品。预计今后还会有更多商品被取消出口退税,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全部归零,有些还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以实现物质财富向国内需求倾斜。
4.资源税征收力度增强。最近,国务院决定将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同时改革范围将扩大至中、西部12个省市。预计今后资源税征收范围还有可能扩大到水源、森林、草原、滩涂、土地等,进一步增强资源税的征收力度。此外,环境税的征收也会提上议事日程。
5.鼓励沿海地区资源向内地梯次转移。生产与生活成本的持续攀升,以及更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将是推动沿海地区产业、技术、资金、人员大量向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动力。目前这个潮流正在涌来。比如,富士康计划在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英特尔关闭上海工厂并扩建成都生产基地,惠普在重庆设立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等。为了顺应这个潮流,各级政府都会出台相关鼓励和引导政策。
6.抑制耗能污染行业的增长。在这方面,钢铁行业首当其冲,成为整治重点。具体措施主要是控制产出总量,同时减少企业数量,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主管部门已经表态,要淘汰落后产能,将现在的约800户钢企减少四分之三。
三、经济调整对中国钢材市场的深远影响
在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以及中国调控政策的重大变化,对中国钢材市场势必产生深远影响。
1.需求将逐渐旺盛。中国整体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提速,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尤其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进程大规模展开,这就为中国钢铁产品市场需求,开辟了极大增长空间。仅是数亿农民转化为城市人口一个因素,就需要建设数百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包括现有城市人口扩容),产生对于住房、交通、供水、教育、医疗等方面设施的巨大建设需求。受其影响,今后中国粗钢消费峰值,很有可能超过9亿吨,持续时间超过10年。
2.成本提高。随着各方面调整的逐步推进,今后中国钢铁生产成本,将出现普遍提高。钢铁成本提高因素,首先来自于矿石、焦炭等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购进价格的继续提高;其次来自于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再次来自于资源税费、环保费用的提高;最后来自于物流费用的提高等。不同成本提高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沿海地区成本提高速度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3.流通美元货币大量增加。失衡世界经济合理调整的结果之一,就是中国消费增多,储蓄减少;进口增多,出口减少。随之而来的,势必为贸易顺差减少,有时还有可能出现逆差,需要动用前期外汇积累。这就使得以前被禁锢的部分美元流向市场,流通美元增长率急剧增加。一方面是大量货币进入市场寻求购买力兑现,另一方面却是这些美元所代表的物质财富“空洞化”,已经被另外一些国家“寅吃卯粮”,提前被消耗了。因此其购买力难以兑现,只能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其中矿石、煤炭、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涨势尤为强劲,大多数产品价格达到或越过前期高点。
4.市场价格普遍看涨。上述三大因素作用结果,当然是各类钢材市场价格普遍看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因为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钢铁产品价格有时会出现跌落,但这只是暂时的。从中、长期趋势来看,调整过后,还会继续震荡向上。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