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刘勇昌纵论钢铁产业链

    产能过剩的两种情况形式:一是热轧宽带钢产能过剩。二是过度重视产量的膨胀性产能过剩。

    在全国7亿多吨钢的产能中,究竟哪些产能过剩?为什么过剩?行业管理部门要做精心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粗放管理,简单地搞“一刀切”。我认为,真正过剩的产能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热轧宽带钢产能过剩,这与政策导向有关。2005年国家公布并实施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从总体上看,这一政策对钢铁产业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在技术装备政策上出现了偏颇。装备政策规定,现有和新建高炉、转炉都要达到大型化标准。在这一政策作用下,各地纷纷建起了一批大高炉、大转炉和与其相匹配(也是最合理匹配)的热轧宽钢带轧机。据统计,五年来我国热轧宽钢带轧机(1200mm以上的)在原有19套的基础上,新建了41套,达到了60套;产能由5600万吨猛增到1.85亿吨,产能比消费量9000万吨多一倍以上。由于产品结构脱离了消费结构,虽然装备“大型化了”、“板带化了”,但也“同质化了”、“过剩化了”,板材价格很低,成为影响以生产板材为主的大型企业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这类产能过剩问题,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生产薄规格、高质量、高强度板材。据生产经验,热轧板卷平均厚度减薄1mm,产量降低10%以上,吨材效益提高18%,可以实现减产增效。二是要严格限制以建设“精品基地”名义,建设“同质化”产能。三是靠时间效应消化过剩产能。

    第二类是膨胀性产能过剩。所谓膨胀性产能,就是近几年来为了追求产量,过度缩短冶炼时间,牺牲了质量、能耗、环保而形成的产能。据钢铁专家研究,转炉正常冶炼周期一般应在30分钟/炉左右,如果低于30分钟,尤其是缩短了吹氧时间,虽然产量很高,产能“增”大,但钢中有害杂质很难去除,很难保证钢材质量和使用寿命。据对67家大中型企业统计分析,平均每炉钢冶炼周期是30.7分钟,生产高质量钢材企业是40分钟以上,但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冶炼周期仅20多分钟,吹氧时间10分钟左右,钢中有害杂质多,质量低,煤气回收差,能耗高,其产量约8000万吨,主要是低档次建筑钢材。初步分析,在这些产能中,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过度追求产量而膨胀出来的落后产能。只要抓质量、抓能耗、抓环保,实行科学生产,膨胀性产能就会“自动减肥”,其中有些无法改造的落后产能在法规面前将“公平”退出市场。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