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钢市行情经历了又一波起伏涨跌行情后趋于平缓,欲涨无力,出现一波涨跌互现的对峙行情。这样的对峙,笔者以为对钢铁产业链各行各业的发展是有利的。说是有利,仅仅是目前的价格仍能维持钢铁生产企业的一定赢利水平。因此,引发了人们对政策真空期的期待,希望在今年后几个月里不再出台调控政策,以确保行业的年赢利水平。
如此这般的心情,可以理解。
那么,政府在今年最后几个月里会不会再出台针对钢铁行业的调控政策呢?笔者暂且认同“政策真空期”之说,但还想补充一些意见。
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市场本身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在这样的时候,完全摆脱政府的政策调控,可能会引起市场秩序失控的局面;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又会影响市场自身发展。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十分机敏地适度调控市场。从这一基点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所有政策,都是围绕一个根本目的,那就是维稳。如果笔者这样的理解不错的话,那么调控就不只是有打压的功能,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各行各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最近,一些朋友对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减产议论纷纷,简单地以为是调控政策打压了钢铁行业。其实不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相关政策推动,真正能自觉落实减排节能的钢铁企业能有多少?在必要时间段里采取一些非常规方法,逼迫不自觉自愿落实有关指标的企业就范,这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调控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从国家整个经济形势出发,对市场出现倾向性问题纠偏,也为市场后期发展进行布局。今年最后几个月是否出台调控政策,还得看市场运作的实际情况和政府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掌控情况来决定。
前不久,北京举办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暨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检查组秋季动员培训会,透露了政府部门在近期重点关注的问题。此会议的召开,预见能产生的三个“有利于”,比较集中地体现政府的意愿:一是有利于提高投资质量和安全,促进4万亿投资计划和灾后恢复重建圆满完成;二是有利于掌握扩大内需政策实施在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主创新、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三是有利于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基本经验,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提供借鉴。
目前,24个中央检查组将分赴各地区、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检查,重点检查中央投资安排、履行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以及项目建设管理、地方配套资金落实、资金管理、质量安全等情况;排查工作进展、问题整改、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履行职责、长效机制建设、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等情况。中央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派出如此多检查组到基层采集各类资料,就是要出台一些新的政策,维护市场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指望政策真空期的愿望再好,也只是一厢情愿。
政府为什么选择当下组织检查组呢?原因相当简单,前期4万亿投资已经落实到位,十一五计划接近尾声,这次检查既是对前期工作总结,又可以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计划布局提供一线资料。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钢市不出现异常,政府部门不可能再出台新的调控政策。从这一视角看,相对来说今年最后几个月将是政策真空期。
不过,如此真空期是不可能使钢价涨跌长期对峙的。需求是价格涨跌的主要驱动力,此外各种利好利空政策消息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价格产生影响。
在所谓政策真空期内,也就是在今年最后几个月里,钢价在失去政策影响的情况下,涨跌主要将由需求来决定。当前是十一五计划最后一年的最后几个月,近五年重大工程项目与近两年4万亿投资计划中基础建设均告一个段落,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钢材需求大幅降温,即使有需求也是用于补缺小批量的,需求不可能在近期有质的变化。供应方面则不然,目前钢价已经能为生产厂家带来一定的赢利,而且铁矿石在需求不旺的影响下出现回落,钢厂在上下游两端都有一定赢利空间,供应量非但没有因需求不旺而减少,相反加足马力生产,日产钢量屡创新高。供求失衡后,有人指望靠出口平衡国内供求关系。想法固然很好,但各国正处于经济危机后回暖期,需求释放不可能是无限量的。
特别是在钢价涨跌相峙阶段,钢价支撑力不是建立在终端用户需求上,而是有流动性过剩引起的。此外,六大银行最近提高了准备金率,收紧银根也会影响钢价涨跌对峙的最终结果。
因此,在政策真空期,钢价涨跌相对峙行情不可能维持到年底,可能会在近期发生变化。到时候,业内可能会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利好政策。
对于今年最后几个月不看好,不等于要放弃,更不等于没希望。明年是十二五计划第一年,又将是告别经济金融危机关键的一年,钢铁作为各行各业发展必须的基础材料,需求是会有的,钢铁产业链上相关行业发展空间也将随着结构调整进程拓展。钢铁产业链相关企业应作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计划的开门红。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