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广州]奋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近日,市交委主任冼伟雄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回顾了十年时间的交通发展变迁和成就,畅谈了亚运期间的公共交通保障措施和未来的交通发展蓝图。

交通10年变迁回顾:跨越式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记者:冼主任你好,这10年来广州交通发展变化确实很大,很多广州市民都觉得,城市在变大,出行时间却在缩短。

冼伟雄(以下简称冼):确实是这样,交通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格局,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出行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过去10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靠中央和省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实施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强度、大手笔的规划建设,使交通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效。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连通世界、辐射全国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交通运输对改善人民群众出行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数字反映我市交通10年大变的成果。就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春运工作为例子,2001年春运,广州地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557人次,当时的工作者形容春运工作我们是踩着钢丝度过春运40,火车站地区人头涌涌、购买火车票要排上两天两夜、集中售票点要靠钢管和大量武警维护秩序,安全隐患很大。至2010年春运,广州地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2568.8万人次,我们通过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推出电话订票、全面开放社会代售点、始发分流、异地候乘等一系列创新管理措施后,在旅客发送量同比2001年增长60%,相当于在40天时间把整个广州城市人口搬迁2次的情况下,有效消除了火车站地区旅客高度聚集以及各集中取售票点等旅客排长龙现象,整个春运期没有对市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甚至有你们的同行称没有感觉春运到来。这由此也充分体现了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官、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所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具体到海陆空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成效:

第一,建成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机场。2000年,新白云国际机场动工,是我国首个按照中枢理念设计和建设的航空港。经过4年多的建设,新机场于200485日一次转场成功正式投入运营。2009年,白云国际机场飞机起降架次30.9万架;旅客吞吐量达3704.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5.5万吨,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航线199条,其中开通定期国际(地区)航线79条,机场航线网络可覆盖全球860多个目的地,连接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均有多个航班抵达巴黎、纽约、东京、莫斯科等国际中心城市,已经进入了世界最繁忙的枢纽机场行列,世界排名从2005年的第50位跃居2009年第20位。特别是经过我们积极协调,去年26日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正式投产,促使白云机场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航空业低迷的情况下,实现货运量同比增长39.3%的高速发展势头,极大提升了白云机场货运枢纽的地位。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该项目到2010年和2020年,将直接给中国经济带来110亿美元和628亿美元的产值。今年7月白云机场空港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将为我市现代航空物流发展提供更加便利、优惠的通关政策。未来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将形成一个以联邦快递项目为龙头,以空港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以产业园区为配套的现代空港经济区,成为推动广州北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第二,广州港转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加速向国际强港行列迈进。积极引进马士基、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国际航运巨头,推动了南沙港建设,实现了广州港从传统河口港向现代海港成功转变,不仅进一步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而且使广州形成了北有联邦快递、南有马士基的现代物流发展大格局。2009年,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为3.75亿吨,排名全国沿海港口排名第4位、世界第6;集装箱吞吐量达1130万标箱,排名全国沿海港口排名第3位、世界第6;港口航线网络可通达世界8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南沙港区2009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655.5万标箱,开行班轮航线29条,世界20大班轮公司已有17家进驻南沙港区开辟业务。

第三,广州正在加速迈进高铁时代。比如,建设期历时4年多的武广高铁于2010年春节和广州南站同步启用,同时穗港深客运专线、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珠铁路等多条铁路快速正在加紧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广州作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的地位。

第四,基本建成了以环型放射状的高快速道路道路交通网络主骨架。目前,市域范围内已建成由4条国道和京珠等17条高速公路、16个公路主枢纽客运站配套的现代化公路网络体系,可畅达珠三角和其他省内外城市。至2009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约为8871.53公里,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规模和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第五,构建了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的城市公交网络体系。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完善,地面公交网络和服务不断提升。按照规划建设目标,到今年亚运会前,地铁运营线路总长将达到222公里,覆盖80%以上的亚运比赛场馆。今年2月,成功开通了123公里的BRT试验线, 日均客流量已超过了80万人次、高峰客流日达到了96万人次,成为全市公交换乘枢纽通道。BRT试验线开通后,不仅充分体现公交优先的理念,大幅提升了通道内车辆运营速度和效率,而且在市中心打造了一条新的城市风景线。现在BRT通道内车辆运营平均时速,比开通前中山大道沿线公交车速度提高84%,中山大道沿线社会车辆的平均速度从13.9公里/小时提高到17.8公里/小时,比开通前提速28%,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常规公交服务方面,全市公交线路已有575条,与2003年相比增长79.7%;日均客流量达660万人次,与2003年相比增长25%;线路总长度9300公里,线网密度为3.93,达到行业标准水平;500米站点覆盖率达95.3%。公交线网基本覆盖所有城区,靠近中心城区的各条街道、社区、重要公共场所和城郊等,部分线路甚至辐射至毗邻城市。公交地铁接驳线从无到有,到目前已增至329条线,停靠点718个,连接社区179个,大大方便了市民换乘出行。

亚运交通目标:路更畅、车更靓、服务更好

记者:冼主任你好,举世瞩目的亚运会在1112日将在广州拉开帷幕,届时广州公共交通将会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冼: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是广州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承载着党和国家的重托、全国人民的厚望。亚运会举办期间,将对6年来我市亚运交通筹备工作进行全面检阅。全市十万交通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路更畅、车更靓、服务更好为思路,打造便捷、环保、文明出行环境,让亚运来宾满意,让全市人民共享激情亚运。到了亚运举办期间,我市公共交通在线网、车辆、交通基础建设和文明服务方面将主要有以下新变化:

--完善亚运公共交通线网方面。开设76条亚运公交专线,服务于各比赛场馆,方便市民观看比赛。其中设置开行42条专线服务于市中心区比赛场馆,14条远郊接驳专线和20条郊区日常专线服务于三区两市比赛场馆。优化和新开通100条公交线路,优化公交线网布局促进公交地铁协调发展,提高城乡结合部等外围区域公交服务水平,缩短公交地铁换乘步行距离。

--完善亚运车辆筹备方面。将在亚运前完成1228台亚运专线公交车的筹集投入使用。亚运专线车辆全部喷涂了统一的亚运专用标识,色彩明亮、图案简洁,充分凸显绿色亚运、激情盛会、环保交通的主题,车辆整体外观的统一,将形成广州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亚运前,按20092010年全市公交车辆更新相关方案将累计更新投放1471台新型LPG公交车辆的目标,改善市民的乘车环境。同时,完成约4500辆公交车和7300辆出租车的翻新改造,改造后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体现了外观靓丽、内饰整齐、安全可靠、清洁环保的新形象,车辆性能安全、可靠、环保、舒适。新投放550台无障碍公交车辆和100台无障碍出租车辆,方便残疾人士出行。新投放140台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环保绿色交通。其中纯电动公交车辆26台,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辆114台。

--完善亚运交通配套设施方面。除了包括前面所提到的有关地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等情况之外,我们还为亚运交通专门采取了其他配套措施: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系统,亚运前我市公交专用道的发展规模将达125公里,逐步构建城区连网、成片、连续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完成石马、滘口、南洲路和黄埔体育中心公交枢纽站,以及九龙湖高尔夫球会、奥体中心站、马术比赛场站、飞碟训练中心站亚运场馆周边4个临时公交站场建设。完善市各主要公路客运站、公交站将优化无障碍设施设备,重点做好行动不便等特殊旅客的服务保障。进一步规范公交候乘亭、公交总站、公路枢纽站英文站牌的翻译和指引,方便外国来宾乘车。

--提升亚运交通文明服务方面。一是市交通系统将在全行业开展争当亚运城市文明出行宣传志愿者活动,倡导文明出行礼仪,以安全的驾驶、真诚的服务,热诚为各国运动员、来宾和市民做好亚运公共交通出行服务。二是积极提供亚运交通信息服务。目前,已建成亚运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计划于930前确保在全市9500多台公交车上安装LED电子屏和车载电视多媒体发布系统,并借助96900客服中心、交通信息网站和行讯通系统,基本实现了市民利用动态导航仪、手机、交通信息网站、车载终端等信息终端获取各种交通信息服务。同时,积极借鉴上海世博会交通保障经验,加快整合我市交通、公安交警、地铁、气象以及民航、铁路等各有关部门的信息资源,提升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市民和城市交通管理服务。比如,96900客户中心24小时提供在线英语交通咨询。各方来宾和市民可通过拨打96900,电召预约出租车;随时查询公交线路、交通道路状况等,提前作好交通出行规划。此外,广州交通网站上将及时公布亚运公交专用线如何行驶,如何去想要到达的场馆,亚运场馆通道的道路拥挤程度如何,以及其他详尽的亚运交通服务信息。三是深入推行交通窗口行业人员学双语活动,适应亚运服务的需要。四是全面开展整治非法营运行动,确保亚运比赛场馆、接待酒店、抵离口岸和市区主要道路的客运秩序良好;全面检查和整治停车场,落实停车泊位设置规范,停车标识统一、清晰,停车场守法经营、服务规范;加强公路的管养,加大各类非公路标识、违章广告牌、乱摆卖摊档和路障的清理力度,加快推进文明样板路和青山绿地建设。

展望新蓝图: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记者:当前广州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你觉得目前交通发展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未来的广州交通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

冼:是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广州交通在过去10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看到,目前我市交通综合环境仍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比如交通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道路、站场设施规划建设步伐总体上仍滞后于城市发展,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区交通拥堵现象在局部区域、局部时段仍然存在,个别城乡结合部的公共交通可达性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都与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我们在今后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更加扎实地推动交通科学发展来不断完善和解决。

具体就未来交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来看,我认为关键就是要依托迎亚运交通筹备工作形成的坚实基础,总结经验,进一步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规划发展纲要》的要求,着力做好后亚运时期交通发展这篇大文章,总体上可以从6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树立世界眼光,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创新对外交通国际化、区域一体化格局。要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好国际大港口、大机场,国内最重要的铁路、公路大枢纽,把广州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在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比如,按照我市有关规划目标,将加快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争取 2011 年完成第三条跑道建设, 2013 年前建成启用二号航站楼。争取到 2012 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 450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 180 万吨,强化国家门户复合型枢纽机场和亚太航空中枢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 5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2000 万标准箱,把广州港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重要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又比如在推动珠三角交通一体化方面,着力推动实现珠三角地区一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内外衔接的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形成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力争到 2015 年,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里程超过 400 公里,到 2020 年,中心城区形成环形线、放射线、对角线的线网格局,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开通运营里程超过 600 公里,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干线铁路、城际快速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三大系统有机融合的轨道交通线网。到 2012 年,市域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 980 公里,快速干线通车总里程达 425 公里,基本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四环十八射一体化高速公路网络。

 

二是创新道路保畅通长效化格局。重点深化交通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区交通治堵成效。加快完善市内道路网络和公交专用道、公交枢纽站场、停车场等设施,有效配置道路资源,解决好道路瓶颈问题,确保重点时段城市主干道和城市出入口顺畅运行;进一步发挥交通影响评估在交通规划、城市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有效调节交通供需矛盾。总结借鉴亚运期间临时交通政策措施的实施经验,完善城市交通疏导政策措施。大力整治道路乱开挖现象,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车行道占道施工管理长效机制,提高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是创新市内交通管理服务一体化格局。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交通管理职能,重点完善道路管养一体化体制,全面实现公路与城市道路统一管理,重点解决好公路零公里问题,杜绝因为管理体制分割所导致辖区内部分道路设施不完善、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有效提升全市道路网络体系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实施轨道交通与公交、出租车交通无缝衔接工程,进一步完善以客运枢纽、换乘枢纽为节点,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及水上巴士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方便群众公交出行,提升城市公交体系的吸引力,引导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提升交通运行效率。争取在5年内,在轨道交通沿线配建公交站场11个,努力创造更加便捷的公交地铁换乘环境。

四是创新公交出租车集约化、环保化、智能化服务格局。重点促进公交出租车企业规模化经营;坚持完善公交线网,重点总结推广快速公交(BRT)试验线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经验,积极研究扩展我市快速公交网络;继续优化大巴、中巴、小巴三级服务网络,发挥地面公交对轨道交通和BRT通道的客流喂给作用,进一步优化市内公交服务结构;综合运用信息化管理等多种管理手段,坚持完善公交线网、站点的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解决新建住宅小区、偏远地区、城中村等区域的公交出行问题,拓展公交服务覆盖面;进一步解决局部区域、局部时段公交候车时间过长、车厢拥挤等问题;坚持完善公交车出租车车辆更新、车容车貌管理等机制,确保公交车出租车外观亮丽、内饰整齐、清洁环保、安全可靠;探索电动车等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的试点运用;坚持提升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出租车智能服务系统等应用效能,推动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管理、服务信息资源共享。

五是创新重大运输组织保障常态化管理格局。进一步总结春运等重大节假日和交易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保障管理经验,与时俱进,完善相关管理协调机制、运输组织方案、应急处置预案等,提升重大运输保障的常态化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对城市正常运行秩序的影响。

 

六是创新交通管理信息化、法制化、精细化格局。继续推进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智能交通平台、交通政务信息平台等三大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电子口岸、运营车辆监控系统、羊城通系统、公路联网售票系统等推广应用,加大力度推进交通仿真系统、公共交通数据共享平台、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分析系统、停车场行业管理平台、交通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等一批新项目的建设和完善,推动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坚持加快交通行业立法步伐,重点加快我市道路路政管理、停车场管理、城市道路车行道占道施工管理等配套法规和规章,解决好城市占道施工扰民现象严重、城区停车难、停车乱等突出问题。继续围绕着依法行政、运行高效交通管理目标,加快完善各项管理监督制度,严格落实问责机制,提高群众交通管理服务的满意度。

 

责任编辑:麦唛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