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东北三省2011年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一、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情况
 
  (一)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72亿元,同比增长12.9%(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9.4%),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分省看,辽、吉、黑三省分别完成15709亿元、6527亿元和7836亿元,增长12.5%、14.4%和12.4%。分产业看,东北三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4%、15.5%和10.9%。
 
  (二)农业获得大丰收。初步统计,2011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突破2200亿斤,超过全国的20%;较去年增长250亿斤,预计占今年全国粮食增产的70%以上。辽、吉、黑粮食产量分别达到400、650、1150亿斤,均创新高。畜牧业发展保持平稳增长,东北三省肉、禽、蛋、奶产量同比均有所增加,其中猪肉产量达到322万吨。
 
(三)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辽、吉、黑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1%、20%、13.6%(同期全国增速为14.2%)。重点产业发展保持稳定,辽宁石化、冶金、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7.3%、10.1%、17.7%;吉林省汽车、石化、食品行业分别增长10.3%、14.6%、25.4%,装备制造和医药行业增幅超过30%;黑龙江省石化、食品、装备和能源工业分别增长18.7%、15.6%、11.1%、7.3%。
 
  (四)第三产业平稳发展。前三季度,辽、吉、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10.3%和12.6%(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9.0%)。旅游业、物流业、金融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等发展较快。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完成旅游业总收入超过2900亿元,辽、吉、黑三省分别达到1500、706、729亿元。金融业支撑能力有所提高,1-9月东北三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新增4071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36亿元。物流业保持平稳增长,辽、吉、黑三省公路货运量分别增长18.2%、20.4%和8.6%,辽宁省港口吞吐量达到5.8亿吨,增长15.1%,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88万标箱,增长27.2%。
 
  (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33亿元,同比增长30.9%(同期全国为24.9%),其中辽、吉、黑三省分别完成13700、5820、3913亿元,同比增长30.7%、30.5%、33%。民间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吉、黑两省民间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达到71.4%和50.5%。
 
  (六)消费保持旺盛势头。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59.5亿元,其中辽、吉、黑分别完成5865、2992、3301亿元,同比增长17.3%、17.3%、17.5%。扩大消费政策取得明显效果,城乡消费差距不断缩小,黑龙江省“万村千乡”农家店已经覆盖全省95%的乡镇和行政村,吉林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城市。
 
  (七)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出口总额达到532亿美元,其中辽、吉、黑三省分别达到345.4、36.1、150.5亿美元,同比增长20.2%、21.5%、28.8%(同期全国出口增速22.7%),三省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9.5、22.5、21.8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达到13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其中出口32.9亿美元,增长2.5%;进口106.3亿美元,增长3.3倍。
 
  (八)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73亿元,同比增长37.1%(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9.5%)。其中辽、吉、黑三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959、659、754亿元,同比增长33.4%、48.7%、37.5%。
 
  (九)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前三季度,辽、吉、黑三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247、13248、11450元,同比增长15.3%、15.3%、12.4%(同期全国平均为13.7%),辽、吉、黑三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9773、7876、8048元,同比增长21.8%、24.8%和22.2%(同期全国平均为20.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受持续信贷收紧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成本高涨,其中吉林省全省调度的700户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331亿元,资金缺口197亿元,银行贷款利率平均达到8.5%,部分企业甚至超过15%;辽宁省抽样调查的505户中小企业今年上半年利息支出同比上涨49%。
 
  (二)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前三季度,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资金利率上升等因素影响,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其中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生产成本增长48.6%,辽宁省钢铁企业生产成本上涨30%。受国内装备制造业、核电、汽车等产业发展波动影响,哈飞、哈电、东安动力前三季度产值同比下降13.7、14.6、64.6个百分点,一汽集团产值同比增长低于10%。
 
  (三)物价涨幅仍然偏高。前三季度,辽、吉、黑三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分别上涨5.5%、5.4%和6.2%,食品类价格分别上涨12.1%、13.2%和13.3%,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导因素。9月,辽、吉、黑三省CPI分别上涨5.9%、6.5%和7.0%,仍然保持高位。四季度,随着翘尾因素影响的降低,物价总水平涨幅有望呈现趋缓态势,但考虑到东北寒冬即将来临,蔬菜等食品价格季节性上涨压力较大,加之原材料、人力资本价格上涨以及输入型通胀等新涨价因素的影响,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的任务仍很艰巨。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一些困难。截止9月末,辽、吉、黑三省保障性住房开工率均已达到100%,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5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然而,由于东北三省地处高寒地区,房屋建设施工时间短,房屋基础和墙体等保温要求高,建设成本相对较高,随着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受限和地方融资平台清理,保障性住房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受此影响,东北三省保障性住房施工进度不快,据统计,辽宁省今年新建开工的34万套保障性住房中,预计年内项目竣工仅1.74万套。
 
  (五)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建设进度放缓。受“7.23”高铁事故和铁路建设政策调整的影响,东北三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建设进度放缓,其中吉林省5个在建铁路项目基本停工,黑龙江省铁路建设年度计划投资减少54.7%,原定今年通车的哈大客专已推迟至明年竣工,铁路施工企业普遍存在拖欠工程款的现象。
 
  三、下一阶段政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并落实《东北地区“十二五”振兴规划》。进一步细化“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振兴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发展重点和重大举措,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
 
  (二)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努力增加资金供给,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在建工程资金需求,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加大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认真落实《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研究推动黑龙江省松嫩、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设立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支持东北地区粮食外运和粮食收购收储,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认真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组织编制《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四)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尽快出台《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深化与东北亚各国互利合作。推动落实东北边境地区享受西部开发政策。进一步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黑龙江、蒙东沿边开放带建设。全面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设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加快推进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推动建设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研究支持大连长兴岛进一步开放开发,推动设立吉林珲春特殊经济合作区。
 
  (五)继续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完成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评估,支持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加快转型。组织编制《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民生进一步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续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扶持资源型城市建设一批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研究实施资源枯竭独立工矿区、重大地质灾害矿区居民搬迁工作。
 
  (六)抓好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东北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做好煤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东北地区农村危房改造。支持东北地区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上城市加快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加大东北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力度。研究推广吉林省“暖房子”工程的经验。积极落实《关于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加快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七)加快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完善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合作机制,推动落实2011年度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确定的重要合作事项。组织编制《东北地区物流业规划》和《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研究优化东北地区区域内水资源配置,统筹规划跨省区调水工程。深化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的实质性合作。研究东北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资料来源:发改委网站
 

责任编辑:薄晓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