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化肥业界探寻“减氮”环保路径

    今年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再次提及因施肥不当导致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氮肥的过量施用造成的污染,在业界引起关注。目前,尽管对氮肥污染的程度尚有争议,但寻找稳妥的“减氮”路径,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土壤品质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化肥业界共识。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我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这两项指标近年来的确下降了,但是氮氧化物和氨氮的削减却收效甚微,而且氮氧化物的排放还在不断增加。由于氮氧化物的增加,即使二氧化硫削减了,对酸雨的控制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而导致氮氧化物增加的因素之一就是氮肥施用过量以及利用率偏低。

 

  据悉,近年来氮肥污染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始显现。中国农科院在北方5个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显示,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氮而超标。据该院预测,至2015年,中国除江西、山西之外的中部和东南部省份,均将因为过量用氮而成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的潜在高风险区。

 

  农田过量施用氮肥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检测到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千克/公顷。显然,与过量施肥伴生的就是盲目施肥、滥施肥,这无疑导致了化肥利用率低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那么,我国氮肥利用率居于怎样的水平呢?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认为,目前国内农田的无机肥施肥量比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高出很多,但其利用率只有25--30%,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这其中的差距,除耕作习惯外,还跟种植机械化程度有关。西方大农场大面积种植耕作方式,有利于肥料投入量控制。而河南省农业厅一项调查表明,该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

 

  江苏恒盛化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殿富认为,目前农田碳铵利用率低于30%,而尿素利用率的上限难以达到60%。“可见,这么多氮肥流失到农田之外,不仅无助于粮食生产,而且成为了污染源。”他说。

 

  专家认为,氮肥污染不像工业“三废”污染那么直观,它或挥发进入大气,或沉留在土壤中,

  或流入水体,都比较难于窥见其行踪,呈隐性污染状况,但其危害性更大,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主要在于水体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土壤重金属污染等。

 

  据了解,农民施肥不当造成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缺乏定量投放意识,盲目随意施肥现象普遍,过量施肥污染环境;施肥方式粗放,一般是随着大水漫灌施肥,仅浅表部分的肥料能被植物吸收,其余大部分随水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不注意天气变化,有时刚施过肥就降雨,化肥被雨水冲入沟渠,进而流入河道,造成水体污染。

 

  既然氮肥污染已经对环境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专家认为,当前环保、生产、流通、植保、农技等多部门理应为减少氮肥污染承担起相关责任,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纠偏整治。

 

  许为钢认为,我国农民一般在播种期和作物拔苗时两次施加肥料,而西方国家则根据作物的实时需要来施肥,并多采用缓控施肥的方式,增加施肥次数,只在作物需要时施肥,这样肥料的使用量就降低了很多。

 

  黄殿富强调,要尽快改变整个氮肥体制。他认为,我国现有氮肥体制存在明显弊端,多环节的各种补贴与名存实亡的流通限价,扭曲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压低了氮肥的真实价值,这样难免导致施用上的粗放和浪费。他建议,从两个方面来改变这种弊端: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补直接化,保证惠农政策到位,确保农民收入增长;让氮肥价格市场化,使其物有所值,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农民合理用肥、节约用肥,从而减少污染。

 

  318,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立法项目首席专家、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透露,《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在酝酿,目前专家意见稿已经完成。如获实施,将从法律层面对规范化肥、农药的施用,保护土壤污染起到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小薇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