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吃”下沃尔沃,“梦”还怎么做?

    是蛇吞象?还是穷小子娶了金公主?这些讨论早已不再重要。因为就在328,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了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这桩耗时将近一年的海外收购大戏终于落下帷幕。我们也可以开开心心地为吉利鼓掌,痛痛快快地为李书福唱首赞歌了。

    可在狂欢和庆功之后,330下午,就在吉利于北京举行的媒体见面会现场,我们还是听见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担心,沃尔沃的品牌价值经过吉利的整合,将会远不如昔,或许曾经以开沃尔沃车为荣的车主,今天都不好意思再来 “显摆”;也有人忧虑,吉利和沃尔沃的背景如此“相悖”,想要完成二者的全面融合,将会面对不少麻烦;甚至有人断言,五年之内即可见收购之成败。

    当然,这不是大煞风景的故意“挑衅”,有心者不妨把这看作是一种善意的提醒。笔者也相信,李书福一定早已对此有过深思熟虑,对于将来要发生的种种可能,想必他也 “胸有成竹”。只是,百密一疏在所难免,所以笔者也在此提出几点个人看法,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首先,我们都知道,沃尔沃是一个连年亏损的品牌,这也是福特最终割爱的主要原因。如今,沃尔沃成了吉利旗下的公司,如何实现扭亏为盈是一个关乎利益和生存的迫切问题。李书福也表示,其会设法降低成本,“只要年销量达到37万辆就可以扭亏为盈。”只是,37万辆的销售如何实现呢?成本真的那么容易降低吗?目前来看,根据地在国内市场的吉利,似乎只能指望借助中国市场实现沃尔沃的销售增长了。

    但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或许中国市场的暂时支撑,可以让沃尔沃实现扭亏为盈。但日后的长远发展,海外市场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对于这样一个 “病态”的高端品牌,沃尔沃的重生如果依旧保持原班人马的运营方式,就急需吉利为其“输血”,才能激发它的内在潜力,进而扩大消费受众群体。可吉利真的做好了“输血”的准备了吗?李书福抛出的用中医的方法调理沃尔沃的想法,笔者只希望能及时奏效,而非弄巧成拙,变成一出温水煮青蛙的 “杯具”。

    其次,吉利收购沃尔沃,后者的品牌溢价能力减弱或许将是不可挽回的事实。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吉利将沃尔沃拿到中国生产,不到三五年,沃尔沃的销量可能会有很大提升,但是其品牌形象肯定会低于奔驰、宝马和奥迪,沦为一个中档品牌。笔者笃定,沃尔沃将会成为一个中端品牌的猜想,一定不是李书福和吉利奋斗的目标以及乐见的结果。

    为此,想要避免这一局面的发生,吉利要做的工作就会变得十分繁杂。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舞台上,即便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消费者也未见得会真心认同你的说法。基于此,笔者的建议就是:勿说大话,专心做事,切准沃尔沃的品牌定位之余,进一步提升吉利自身的品牌形象。毕竟当吉利跳出低端品牌的框框之后,对沃尔沃未来发展将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

    再次,福特时期的沃尔沃,现在仍与长安汽车合资生产S40等车型,吉利如何理顺沃尔沃品牌在销售和服务渠道上的顺利变更,将是又一个难题。而这一点,又直接关乎到消费者的直接用车感受,如果不能尽快做好交接工作,不但使得现有消费者对沃尔沃品牌的忠诚度流失殆尽,也可能影响到沃尔沃历史上积累的口碑。

    而与长安如何协商的问题,吉利沃尔沃项目新闻发言人袁小林表示:“我们收购的是100%的沃尔沃轿车公司的股权,现在沃尔沃所有的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的合同,我们都是尊重的。作为股东来讲,沃尔沃的运营是充分受到尊重的。”不过很显然,解决问题不是靠“尊重”二字就可以的。

    据长安内部人士透露的消息称,福特方面已经表示,以前在长安福特生产的沃尔沃车型被提前拿到吉利生产,福特将会为此付给长安一笔资金,以弥补由此给长安带来的损失。这当然是业界期待看到的一个解决方案,但在此之后,吉利要做的就是靠自己完成对沃尔沃营销网络的重新布局和整合了,显然这是一个极具高难度的大动作。

另外,笔者还想借此提醒其他准备伸手海外的汽车生产企业。李书福在新闻发布会上一再强调的,沃尔沃不是光有钱就能买得来的,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没有去年的金融风暴,如果没有国家影响力的大力支撑,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及银行的全力支持,如果……吉利或许并不能成此美事。所以,看到吉利吃下沃尔沃羡慕、效仿不要紧,但却一定要先搞清楚:吉利凭什么买得到沃尔沃;吉利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换了别人,是否真的做好了相关准备。等这一切都找到了答案,再下手也来得及。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