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经营板材和建材已近十年。与国内不少钢铁贸易商一样,每天他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浏览有关上海和广东钢市价格和行情分析。尤其是在调整出货价格的时候,总要先看看上海市场价格,然后在做各种对比,最后敲定价格。
业界有句话:“世界钢铁看中国,钢铁行情看上海。”同时,也视“宝钢价格”、“上海价格”为国内钢铁业和国内钢材市场的“风向标”或“晴雨表”。那么,地处华北、年消费钢材千万吨、集散钢材千万吨的天津,在国家确定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列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地位确立并进入快速发展期的机遇到来之际,天津钢铁生产流通能否也像上海那样,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之际,也形成“天津价格”呢?
4月1日,现代物流报刊登了《探寻“天津价格”》的文章,本报记者从钢铁流转、发展机遇、电子交易、市场流量和供应链整体协调等方面采访了天津钢铁行业的部分资深人士。因为“天津价格”在未来不仅仅是天津市场的旗帜,更重要的是,天津方面也期望“天津价格”能成为引领全国钢铁行业走向、趋势的风向标,以至于成为影响全国的地域品牌。对这个未来“品牌”,天津之外的业界人士会怎么看、有什么期待和建议呢?
所以,我们不能不关注津门之外钢铁从业者的思考、期望,不能不关注他们将“上海价格”与“天津价格”对比的观察视角。太原鑫源汇集团董事长董泽:
强大的资讯分析是“天津价格”的第一道坎儿
应该说,“天津价格”的提法是由“上海价格”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说“天津价格”之前,记者还是想先说说“上海价格”。因为记者在核定新的出货价格时,是先要看看上海和广东,然后再看看山西、河北市场的价格,最后综合对比定夺。
从“上海价格”中,我们除了看市场大的走向外,还有价格成因的观察判断在里面。在经营中,每家企业都是动态的价格,尤其是行情看好或者遭遇市场动荡期,一天一个价儿,甚至一天几个价儿,在这种情况下,经营中对风险的准确判断,对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我们就像在原始森林里迷路的探险者,晴空下可以靠太阳判定方向;但是,面对绵绵阴雨、大雾锁天的时节,我们就需要有一个服务机构、咨询机构、资讯机构对整个行业、整个市场行情有一个立体的把握,作为自己决策的“定位仪”。
这样的服务机构、咨询机构、资讯机构,记者在上海找到了。比如,Mysteel、西本新干线、钢之家等。此外,上海还有最早建立起来的钢材电子交易市场。去年3月份,上海又推出了钢材期货市场。目前,上海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钢材电子交易中心,同时拥有分工最为专业的钢铁贸易物流产业和加工配送产业。
天津在这些方面与上海的距离比较明显。包括在电子交易模式的现代化和功能更新提升方面,上海的优势很明显。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和现代化的交易平台上,我们做经营的在心理上自然有了更多的底儿。
天津离山西很近,我们的营销半径也完全能够在区域上互动补充,实现区域双赢。天津的区位优势不可替代,但在上述资讯服务和电子交易水平上,天津仍存在不少短板儿,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天津价格”诞生的环境,“天津价格”才能引发业界关注,才能有行业吸附力,才能逐步焕发市场导向作用。钢铁著名分析师马忠普:
钢贸圈无间隙沟通是“天津价格”不可或缺的软文化
不管是“上海价格”还是“天津价格”,它们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地域上的概念,而是市场成熟度的标志。上海价格,实际上体现的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成熟,在钢铁行业包括流通领域中,上海市场所体现的行业分析、判断、预见和把握能力。环渤海经济圈、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天津市场,将来要形成的“天津价格”也要具备上述功能。
因为这些功能,可以使钢铁生产企业,包括广大的钢贸商能够依据此“价格”所包含的丰富市场信息,进行趋势辨析,进而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增加盈余。同时,也可以帮助钢贸企业实施风险控制、平衡控制,引导行业健康运营,这样,在风险来临时候,就可以大大降低钢铁行业的损失。这是业界所期望的。
天津方面也在努力打造“天津价格”,提升天津市场的容纳、吸附和辐射功能。天津市场发展很快,贸易、加工的水平层次也在加速提升,未来的“天津价格”一定会和“上海价格”一样,体现着业界对其贸易模式的信赖程度,显示着区域价格行情引导力,彰显的是区域价格的品牌力量,成为吸引更多的钢贸商到天津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问题是,天津的钢贸圈不如上海活跃,钢贸商之间、生产企业与贸易企业之间、金融机构与贸易商之间、资讯机构与贸易商之间的沟通交流频率、层次、深度等都有待加强。
上海钢贸商之间,不同规模、不同规格、不同形式的沙龙、论坛等分析探讨行情的聚会此起彼伏,一个接一个;行业商会、协会之间举办的活动也形式多样。而天津在这些方面的活动就比较少。
可喜的是,天津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而且已经追上来,甚至有人提出论坛、行情分析会不泛泛而谈,不泛泛而论,而是精细到单品种深度行情分析,做更有针对性的判断。精益求精的效果很明显,目前,天津的板材价格也正在影响全国。
尤其是近两年,天津贸易规模和营销模式变化很大,较有实力的规模型、技术型钢贸商数量在增加。这些贸易商的成长,加上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都大大提升了天津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这都大大缩小了津沪之间的差距,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天津会更加注重行业品牌和市场辐射力、吸附力建设,商业活动和业务探讨的内容和形式,也都会高速提升,“天津价格”时代的到来。钢铁行业资深观察员包斯文:
钢贸整合是“天津价格”的产前必修课
其实,在钢贸业内,“上海钢材价格”之所以引起其他地区的钢贸商所关注和重视,这是由上海钢铁业和钢贸业的地位所决定。宝钢的地位决定“宝钢价格”的“风向标”效应,宝钢出厂价格的涨跌,在国内的钢厂和钢贸商中会掀起一层不小的波澜。只要宝钢出厂价格上调,其他的钢厂几乎没有下跌的,基本跟着宝钢走。
可以说,上海地区的钢铁业和贸易业的地位、作用是“上海价格”形成的基础和环境,如果没有宝钢,没有上海的2万多家钢贸企业,没有年钢材贸易量达到1.5亿吨,也就不可能形成“上海价格”;“上海价格”也不会被周边地区乃至国内贸易商关注。
上海有宝钢撑着,天津也竭力促成四大国有钢铁企业整合,形成近3000万吨产能、有统一经营思路和产业影响力的集约型钢铁集团的举措,必然会提升钢贸行业的“天津意识”。推动“天津价格”的强大基础正在形成,从这个方面来讲,与之形成天然联系的天津钢贸流通,只要有效利用这个基础,抓住环渤海开放开发的机遇,是能够形成有市场影响力、价格导引性的“天津价格”的。
在钢材流通业,上海是国内最大的集钢材生产、消费和贸易为一体的钢材产业聚集地。上海地区的钢铁贸易产业群,在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中国及全球的钢铁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上海拥有60多家钢材现货交易市场,1.21万家贸易商,300多家钢材仓库,年钢材贸易量达到1.5亿吨,贸易总量约570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钢铁贸易产业聚集地。从钢材进出口贸易看,上海是国内最大的钢材进出口贸易区,在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这是“上海价格”的基础。
而天津钢材贸易企业总体规模也不小,单从城市百强企业所占比例,也超过上海、广东。占国内钢产量三分之一的东北,其钢材调出区第一站首选天津,加上河北、内蒙古、山西和北京等地的钢材销往消费重点地区,又以天津为中转集散地之一,促使天津钢贸发达,且经营企业数量众多。这些钢贸商将来走向整合后,天津钢贸会诞生更大规模的钢贸商,影响力自然也会提升。
否则,不管是贸易量还是贸易规模,都难以产生一些钢贸“大鳄”,在这种情况下,天津市场的全国性影响力就会被削弱。所以,钢贸整合是未来“天津价格”的产前必修课。
一些钢贸商认为,“上海价格”对提高上海钢材贸易商的地位和影响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上海钢贸企业在钢铁企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一些钢厂希望把自己的产品打入上海市场,尽管价格比其他地区略低一些,也希望把一部分产品在上海销售,在上海拓展市场。也有的产销企业认为自己的钢材在上海销售,也是一种“荣耀”。
这就是“区域价格”的吸附力、辐射力,有助于丰富市场品种,活跃市场销售,满足市场需求,产生累积效益。不过,有时上海钢材价格往往与其他周边地区的钢材价格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就会产生由于上海钢材价格高,那么,外地的下游终端用户不愿在上海采购,会给上海钢贸商的销售带来一定影响;相反,上海价格比其他地区低,造成外地的资源不愿向上海市场投放。这种情况,需要未来的“天津价格”在形成和发展中去平衡处理,合理把握。
(来源:现代物流网 20100408)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