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7月19日发布的一个能源数据引起争议。它称2009年中国消耗了22.52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比美国能源消费21.70亿吨油当量高出约4%,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中国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官员随即回应,表示这个数字可借鉴,但不可信。
这已不是国际能源署第一次与中国政府部门“数字交锋”了。2009年,国际能源署就认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2009年一季度实际GDP数据与石油需求下降的情况不符,与异常疲软的电力需求也不吻合。当然,此举也遭到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断然否定。
醉翁之意不在酒。撇开国际能源署虽冠有“国际”二字,却只是发达国家政府间组织的微妙背景不谈,中国何时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也一直是西方一些机构和媒体乐此不疲的话题之一。但他们对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是美国的1/5避而不谈,对中国能耗高与西方国家将大量高耗能产业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相关视而不见。其实,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能源用量上升不假,但大量产品却是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苹果手机在中国生产,消费的能源记在中国头上,而苹果手机却主要是美国人在用。
但是,不论孰真孰假,单凭中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近年的发展速度世界第一,这两个第一就已经决定了中国无论怎样节约,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只是时间问题,不足为奇。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发展的权利,包括尚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认为,提前“被第一”,给中国带来的不应是争议,也不是畏惧,而应是对于保障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思考。
从能源供应的角度来看,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中国能源的整体对外依存度为10%,即使成为世界第一的能源消费国,基本能自给自足,这相比能源一半以上甚至绝大部分靠进口的一些国家来说,这本身就是对世界能源格局稳定的一种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近70%,远高于全球平均29%的煤炭消费比例。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优质化的调整方向,决定了发展石油,特别是加快天然气发展,仍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坚持的发展目标。伴随GDP在近20年里7%以上的持续增长,我国石油消费增长较快,进口不断增加,在开源的同时,节流显得更为重要。
需要正视的还有能源消费方式,特别是能源效率。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水平比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高2.4倍、4.6倍和8倍。机动车百公里耗油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提高能效,用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撑更多的经济发展,这是世界公认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中国已经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末,中国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15.61%。今后,中国将继续以低碳为核心进行能效改革,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总之,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与节能之间把握好平衡点。这考验的不是能源统计方法,而是能源合理利用的思路和手段。
责任编辑: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