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上海:跨越20年之痒

     编者按 上海、天津,一南一北两大经济中心,两座个性气质迥异的城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两座物流重镇正在悄然经历着历史性变迁。如何重塑辉煌、开拓创新,如何后发赶超、不走老路,两座城市之中的钢铁物流人,开始不约而同陷入思考。

    我们在梳理展望这两座城市钢铁物流过去、未来发展轨迹的同时,发现他们正划出令人惊叹的交叉线——未来钢铁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基础建设投资带动,更要提升行业软实力。

    这是共识,也是方向。

    7月的上海滩,热气扑面。

    浦西的土地曾演绎过上万周宁人弄潮钢贸圈的往事,而隔江相望的浦东一座座摩天高楼,曾托起无数钢贸物流企业的梦想。如今这里似乎静了下来。

    杨爱国10多年前从温州来此创办钢贸企业。如今,他面对记者感叹道,近年来上海本地的钢材消费量正呈下降趋势。

    这并非他一人的感受。杨爱国等钢贸商人在惊讶本地钢材消费下降的背后是,上海——这座中国的特大城市正在经历第二次大规模的经济转型。

    15年前,转型的目标是为了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转而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而这一次,则是转向服务业为主导。应该说,这一次转型比上一次跨度更大,对钢材消费的影响也更大。

    随着经济的转型,这个全国最大的钢材流通集散地及国内钢市定价中心,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

    10多年前,性情随和的杨爱国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温州。之前,他已经听到看到了太多到上海淘金成功的故事。从业务员一路走到今天,如今他是一家钢贸企业的总经理及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型钢分会会长。

    今天鼎立上海滩大多数老板的人生轨迹,大抵如此。

    回想往日时光,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机遇”二字。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这样的历史机遇也因此成就了大批钢贸行业的商贾大鳄。

    这座城市的激情与创业者的汗水交织在了一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原福建省宁德地区驻上海联络处主任黄容干则见证了众多闽东人从刚到上海时的赤贫,一跃成为富豪的整个历程。闽东在沪企业由10年前的13家到目前的6000余家,人数从当时的百来人发展到超十万大军。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前些年钢市行情的红火,成了在沪钢贸商人崛起不可或缺的条件。今天上海钢贸圈依然在上演着财富传奇,但创富的过程却更加艰难。

    近年来,由于上海的建设投资规模增幅比其他城市明显减少,本地的钢材消费量也将随之而下降。而相反,上海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发展。

    一些钢贸商人感到,近来上海周边地区的客户在上海采购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的日趋增多,有时一个单子就是1500吨、2000吨。

    “随着上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浦东新区开发建设接近尾声,上海本地的钢材消费能力正在不断减弱。”杨爱国对记者感慨道。

    不仅仅是基础建设的减少,近年来,随着上海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上海本地的一些传统制造业在不断进行外迁。以船舶制造业为例,上海虽然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制造业基地,但许多船厂的生产车间并没有设在上海本地,一般船舶配套设备和零配件大都由江苏的南通、泰州、南京、镇江、无锡、常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舟山等城市的企业提供。而汽车零配件行业也呈现同样的趋势。

    事实上,随着外围市场的快速发展,上海作为资源集散地的影响力正在减弱,资源辐射和分流能力有所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7--2009年三年中,上海钢材流入量分别占全国钢材销售总量的10%、7%、6%,显示出流入其他省市的量正在逐步增加。

    随着上海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建设已经基本成熟,上海的经济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快速增长逐渐步入平稳增长态势。当年吸引千千万万钢贸人来此创业的时代机遇,似乎不会再出现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大型钢铁流通商开始把投资目标转向次发达区域,近及江浙、远至天津、北海。刚刚在江苏常州投建钢材城的上海宁金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石贵曾对本报记者说,“上海钢材市场已显现出了饱和态势。”目前上海地区的贸易商数量已经达达到近万家,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利润微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就成为了中国钢市的风向标。自此在全国钢贸老大的座位上,上海一坐就是20年。如何跨越20年之痒?这位老大的地位正在经受冲击吗?

    对于上海本地钢材消费能力的减弱,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秘书长李强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上海正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对固定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这将改变今后长期的钢材消费强度,继而影响钢铁贸易产业的盈利方式。

    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一直居全国倒数位置,其工业中心地位正在退化,各项投资增长也都呈现下降趋势。上海正在加大经济转型力度,未来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贸易、物流航运等将成为经济主导;而工业方面将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一般的制造、加工工业将不断弱化;房地产将不再是支柱性产业。据此,我们已经不难理解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乃至钢贸行业所发生的变化。

    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带来一定“阵痛”是必然的。随着本地钢材消费的下降,上海将让出全国钢市风向标的位置。

    对于这种说法,钢市资深观察员傅林章认为,一个地方钢材消费量的大小并不能完全决定其在全国钢材流通中的地位的高低。上海雄踞全国钢市风向标的地位20年,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全国最大的钢铁贸易基地,企业众多,更因为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钢铁贸易衍生服务产业群,如钢铁物流产业和加工配送产业、电子信息交易平台、期货交易平台,这些引领钢贸产业未来发展的新领域。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上海地区的钢材消费能力在不断地减弱,但是上海地区的库存却并没有出现大幅的下降。据国内知名钢铁现货交易平台西本新干线的监测数据显示,以螺纹钢为例,2007年7月,上海地区的社会库存量为209.69万吨,而今年7月,上海地区的社会库存量为669.95万吨。三年来,上海地区螺纹钢的社会库存量增加近两倍多。

    对此,杨爱国认为,“随着螺纹钢、线材参与到期货交易,钢材的金融属性在不断地增强。上海地区的社会库存在不断地增加,其中相当大部分的钢材并不会进入流通领域,而是用于期货交割。”这表明,上海本地钢材消费量的下降,不但没有弱化上海作为全国钢市定价中心的地位,这种地位反而因新的运作方式而逐渐加强。

    面对挑战,上海的钢铁贸易企业主动转变发展方式,要求转型的趋向已经十分明显。来自企业的情况证实了这一点。

    据本报记者对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30家副会长级别以上企业的摸底调查:单纯做贸易的企业已经没有,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开始向产业链延伸,跨界投资,金融运作等方面进行转型。这30家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在业界都名列前茅,尽管他们的发展路径并不能涵盖上海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但从侧面可反映出随着上海钢贸企业的转型,对钢材销售规模的追求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唯一方向。

    对此,李强解释说,今后若干年后,上海钢材流通需求增长将相对平缓,市场对专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上海钢贸企业正在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由依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带动钢材销售规模的外延式扩张,逐渐转入依靠服务赚取高附加值的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轨道上。”

    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建议,未来上海钢铁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固定资产的投入,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企业在战略规划、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今后发展应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上海未来要利用自身软实力优势,打造成全国钢贸业的信息中心和总部基地,注重对企业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的研发并向全国输出。

    伴随着经济转型,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钢贸物流集散地必将迎来又一次华丽的转身。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