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国经济进入次萧条并非空穴来风

    7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年中期)》(以下简称《报告》),十分鲜明地提出了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将面临“次萧条”的看法,并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远虑”甚于“近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表示,目前宏观经济繁荣、高涨的局面具有强烈的短期性和虚假性,上半年宏观经济产出快速增长,价格快速回升的态势,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持久上升周期。

    “次萧条”显然是一个新名词。经济学家给出的定义为:“次萧条”是指宏观经济已经走出衰退,在反弹后再次出现经济的下滑,从而导致经济出现震荡、波动、分化的底部运行特征,但下滑幅度还不足以构成“二次探底”的标准。从近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的大部分指标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调整模式。未来逐季下降的幅度很可能超出一般市场主体的预期。

    上面提到的中国人民大学的那份《报告》指出,今年中国GDP增速将出现强劲的逐季回落的趋势,多重经济下滑力量,如出口增长回落、房地产投资下降带动固定投资下降,去年同比数据较高的翘尾因素等,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同时爆发,使中国出现“GDP季度增速跌破9%”、“CPI月度增速回落至2%左右”、“总量平衡和动态再次恶化”。

    实际上,“次萧条”与“二次探底”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如果经济出现“二次探底”,“次萧条”局面就必然出现。然而,最近无论是官方还是所谓的一些专家,还不确定中国经济是否“二次探底”。根据目前无论国际和国内发生的经济事件及数据包括股市,都是在明确的反应中国经济正在探底,而不是是否探底。

    一个是人为的原因,政府为防止所谓的通货膨胀,对一些产业采取了抑制或打压政策,例如对房地产业的“新十条”。其目的是要控制楼价暴涨,引发通货膨胀。然而,市场对此已有明显反应:股市近来一直萎靡不振,其表现在全球市场叨陪末座。

    另一个是客观原因,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虚弱,各国财政状况不好,中国的出口受极大的影响。危机前,中国大部分出口主要对美国,而美国的消费靠信贷支持,危机后美国收紧信贷,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很难再恢复到危机前的状况。

    从表面看,各国已摆脱了首次金融危机的阴霾,然而,新的危机却在不断酝酿。而这一轮危机并不是普通的经济周期循环。美国由于过度借债,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中国由于过度储蓄、过度依赖外贸,经济结构也严重失衡。美国的泡沫体现在房地产上,中国的泡沫则体现在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上。换句话说,西方国家的糟糕的经济形势也波及甚至影响到中国。

    中国制造业景气状况持续回落就是例证。今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低于上月1.8个百分点,该指数已连续两个月回落,是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汇丰银行公布的6月产出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6%和49.7%,自2009年4月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新出口订单指数更是大幅下降4.7个百分点至48.2%,为2009年6月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制造业景气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这主要是在房地产新政、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结构调整政策的加快等多重政策的作用下,再加上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内部周期性力量的转变,从三季度到四季度,中国总需求的下行压力将逐季加强,很多下行因素很可能在第四季度同时加速,从而产生下行的叠加效应。

    在国内主要城市中,上海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过去上海的经济增长情况相比全国往往是快一拍到半拍,具有先行指标意义。而上海经济增长从5月份开始已经出现“见顶回落”的迹象,前高后低将导致上海三季度出现各种因素叠加的状态。用分析人士的话来说,上海经济已进入“次萧条”状态。

    上海这种的状态很可能在第四季度波及其他省份乃至全国。因此,中国经济进入“次萧条”并非空穴来风。人们普遍预测,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起将度过一个“无创新、低增长、高波动”的过渡阶段。如何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的稳定和繁荣,仍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巨大挑战,“次萧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加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