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笔者的这种感受不是源于近期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而是医药流通领域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流通领域必将又一次经历大变革,整合大势不可逆。
以笔者所在H省为例,目前最少有4家在省内有一定规模的商业酝酿通过筹建大型医药现代物流中心、融资、兼并、重组、并购、控股、再合作等方式,保留在历史舞台上的位置。有的企业已将未来方向定位于“当地最大”或“全国最大”。针对各种商业整合,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务实。很多企业之间的并购和整合都是看到眼前困难之后做出的权宜之计,“听风就是雨”。特别是中小型物流公司,看到别的企业纷纷找“靠山”,唯恐以后没机会。
仔细研读国家政策以及中国医药行业协会制定的相关物流标准,是允许一些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长期存在的,只要有终端网络,近期内就不会离开历史舞台。“商业流通及制药企业规模化并集中化是发展趋势,但在规模化并集中化的同时,建议保持本色,不要丢掉终端市场”;“中小型商业只要坚持发挥自己的网络、机制、资金等诸多优势,即使在经历行业的不断洗礼,即使到了被收购的地步,依然能卖个好价钱,找个好靠山。”这是来自行业一线的信息,医药物流企业要以务实的态度面对,当机会来临时,能够以一定实力面对谈判,获取最大筹码。
其次,要注意财务管理和税务管理。企业的自有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直接决定其规模扩张的速度和质量。国内一些区域龙头民企看到国企跑马圈地,也开始通过重组、控股等方式参与流通整合,只是为抢优质资源,甚至拿出大部分现金流来操作。有的本身还经营着非医药业务,这样即使能现整合,财务和税务的风险也随之而来。
据笔者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不具备跨区域布局的能力,一旦实现跨区域发展,财务管理水平、业务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以后的需求,特别是税务风险控制,不能做到非常完美,将给以后的效益低下埋下伏笔。
另外,还要看自己的资金实力是否有能力完成后续的政府要求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能否在大风大浪中实现成本控制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企业组建大型物流中心,企业软件和硬件设施要实施升级换代,这都需要大量资金。
随着新《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的出台,出厂价和流通加价都将成为监管对象,药价从出厂价到零售之间各环节的差价率都有详细规定。由于该办法对进入医保的药品定价均有严格限制,无论是商业物流企业还是生产企业,都将面临利润降低的风险。此外,由于全国各地政策不统一,导致生产厂家在各地的销售策略不一,价格报批的水平也不一,各方利益难以平衡,但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物流企业一定的机会。因此,准备重组的企业,其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等是更大挑战。
再次,要做长期规划,特别是整合后的管控。规模集中化一定要有“度”。随着行业的各种管理规范的出台,包括新GMP标准、产品的新质量标准、出厂价核查、流通差价率、最高零售价复查和制定等,如果这些管理规范能和商业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并集中化同步,就能执行到位;如不能同步,执行就大大折扣。
从产业的高度看,医药物流要建立能够适合长期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且符合产业链整合要求,又能带来实际效益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完美的管理方案。筹建大型物流企业不能盲目跟风和投资,一定要做详细规划,结合产业、政策要求,必要时请专业公司做策划和可行性评估,并积极调查对手动态,确保科学决策,从容面对各种变化。
责任编辑: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