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商联零售供货商专业委员会的倡导推荐与协助衔接下,由国台办所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北京市台办、北京市商务委主办,在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联合举办了“台湾商品大集”,展期10天,于12月25日圆满落下帷幕。大集共设置了60个展位,62家台资企业的140多种台湾特色商品参展。经过10天的大集展卖,共实现销售金额633.2万元,取得了活动的圆满效果。期间,“经科中心”还与“零供委”合作于12月1日联合召开了“台资企业与大陆采购商、零售商对接洽谈会”,姜明副会长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会上,共有76家台资企业与北京地区的28家大型综合百货、连锁超市、专业卖场及批发商等进行了业务对接洽谈,其中5家台资企业当场与到会的沃尔玛、海龙电子商城、燕莎商城等北京商业企业达成了设立专柜的合作意向,另有12家企业达成了采购意向。
此次“台湾商品大集”与“京台企业对接洽谈会”系列活动取得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突出,定位准确,有助于台湾中小企业拓展大陆市场
本次请来参加活动的台资企业,多数来自台湾本土,其中,更以台湾中南部的农产品供货商及中小企业为主。ECFA签署以后,台湾的大企业由于其长期的积累,产供销渠道都比较通畅。而相当多的台湾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南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十分渴望进入大陆市场,扩大其产品市场幅射力,另一方面又因其名气不大、规模较小、品种单一,因而存在渠道困扰,无法感受到祖国大陆的惠台政策。此次系列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以展带销的模式,采取了百姓喜闻乐见的赶集形式,使供销双方直接见面,既加强了基层民众的沟通交流,又带动了产品销售,无疑会坚定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商品大集”和“对接洽谈会”,即为台湾中小企业了解大陆惠台政策及创新营销方式提供了一次机会,更开辟了一条台湾中小企业进入北京乃至大陆市场的绿色通道。
二、商业成功,市场认可,为各地主办类似活动提供了经验
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两岸的交流交往日趋活跃。此次活动为两岸经济交流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即:采取举办地喜闻乐见的大众化活动形式,有组织的吸引具有台湾特色商品直接面向消费者推介试销,既丰富了当地民众的购买需求,又有利于台湾中小企业直接了解大陆市场,同时还促进了两岸常态化的商品流通,可谓一举多得。
“商品大集”和“对接洽谈会”直接拉近了台资企业与大陆零售商与采购商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双方了解,为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市场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一些台湾商品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如台湾阿里山极品高山茶、柚子蔘、金门高粱白酒等特色商品和目前大陆市场尚未见过的酵素牙膏等日化商品很受消费者欢迎,一些商品由于购买踊跃,在10天的展卖过程中屡次出现断货现象,大陆民众的购买能力使参展的台湾中小企业主们印象深刻。
三、政府支持是取得活动成功的关键要素
总结“台湾商品大集”系列活动取得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北京市政府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北京市台办在“商品大集”筹备阶段,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涉台政策培训,确保了活动的有序进行。北京市商务委在以往成功举办“各地名优商品大集”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台湾商品大集”的各项组织工作,特别是出资埋单,为参展的台资企业全额免收摊位费。可以说政府的支持使很多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工作部门之间联手协作,优势互补,为活动的成功举办起到了组织保障作用
此次活动从创意策划阶段起,到中间协调政府支持与最后组织两岸企业报名参会,可以说全过程体现了工作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经科中心”作为台办主管机构,具有把握涉台政策与广泛联系台资企业的优势。中商联“零供委”作为中商联的分支机构,具有广泛联系各地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与全国内贸流通企业的优势。此次活动之所以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效果,是与两部门通力合作,各自发挥了其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
经过举办这次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活动模式可以保持并完善发展下去,争取做成品牌加以推广,不仅在北京举办,还可去其它省市举办。至于活动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不受已有方式的限制。
责任编辑:銩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