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农超对接”卖菜难仍有瓶颈

    “卖菜难”问题出现后,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为何一直没有大范围推开,这其中遇到了什么瓶颈?


  “"农超对接"是有先决条件的。”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司长王炳南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一个是生产的组织化和流通的组织化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另外在推进"农超对接"的过程中要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


  我国自2008年开始推进“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现在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已经由“十一五”初期的15%提高到20%,但相对于亚太地区70%的比重,这个比例仍显太低。


  “农超对接”,就是将生鲜食品直接由田间地头直销超市。由于省去了众多物流中间环节,超市反而有余地给出比中间商更高的收购价,农民由此获益更多。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超市买到价格更实惠的农产品。


  这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主流的流通方式,目前在中国也起到了平抑物价的效果,但依然面临着尴尬。


  事实上,“农超对接”这一模式被寄予了厚望,以缓解近期一些地方出现的“卖菜难”。


  而对于“卖菜难”,王炳南分析认为有两大主因,一方面是去年蔬菜价格比较高,今年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很高,扩大了生产面;另一方面是今年春季天气变化异常,北方和南方的蔬菜“碰头”,造成蔬菜集中上市。


  除气候异常外,信息不畅被视为“卖菜难”问题的核心。


  而农户“小生产”与现代经济“大市场”产销模式之间的矛盾,被视为导致信息不畅的主因。


  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


  其中,“农超对接”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在实际运作中,“农超对接”的模式也确实提升了销售量。今年一季度,北京市8家“农超对接”大型超市共销售的果蔬农产品达到了2.8万吨,销售额为3.8亿元,同比增幅都在10%以上。


  28日,商务部在北京物美超市启动“农超对接”救助“卖难”菜农行动,并在全国同步推进这一模式,号召超市设立滞销蔬菜专区,加大“卖难”蔬菜采购量。


  成效显现,挑战仍在,比如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供应端。

 

  “农超对接”合作关系的建立,要求蔬菜的产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而零散的农户难以满足,只有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才符合“农超对接”的先决条件。


  大型零售企业物美集团董事长助理富宇说:“我们是和山东、河南、河北的合作社签订合同,现在援助专区卖的这些菜都是通过当地的合作社,因为农户是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的。”


  因此,“农超对接”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推进农业合作社。


  “生产的组织化正在积极地推进,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形式,把零散的农民分头种菜集中起来,提高农民种菜的组织化。”王炳南说。


  近日,商务部再次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进一步维护好蔬菜市场稳定。


  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组织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召开产销对接会,直接采购“卖难”蔬菜。

 

责任编辑:铥铥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