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朱熹生态哲学思想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摘 要:朱熹的生态哲学包括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是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的生态哲学。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实践中,重新探索和反省朱熹的生态哲学思想,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朱熹,生态哲学,海峡西岸经济区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生态哲学也就是包括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是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的生态哲学。作为朱熹理学发源地的福建,曾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更应当在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从更高、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新思路、新空间,使福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两岸三地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重要地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


一、朱熹的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日生。”又曰:“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朱熹综合前人的学说,在《仁说》中,将这一“生”之哲学发挥到成熟形态。


  朱熹在《仁说》中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故语心之德,虽其意摄贯通无所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日仁而已矣。请试论之。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日元亨利贞,而无所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日仁义礼智,而仁无所不包。其发用焉,则为爱恭宜别之情。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故论天地之心者,则日乾元、坤元,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论人心之妙者,则月“仁,人心也”,则四德之体用亦不待遍举而该。盖仁之为道,乃天地万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由上可知朱熹论“仁”有两层含义:


  (一)“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既是生的体现,也是仁的体现。朱熹认为“生底意思是仁”、“天地生这物时,便有个仁”、仁则“浑沦都是一个生意”。以“仁”说“生”,说明万物的生气、生理本身就是天地仁爱和善意的体现,实际上也就蕴涵着一个天地生物的目的。故朱熹说:“仁者,生之理,惟其运转不息,故谓之心。”,“生理”不仅是气流行化生的“条理”,而且还蕴涵着天地之仁心,蕴涵着天地生生不已之善的目的。“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万事万物都源自于天地之仁心。朱熹说:“熹所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此虽出于一时之臆见,然窃自谓正发明得天人无间断处稍似精密。”《答何叔京》里他一再强调:“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得之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在此,仁即生,生即仁,自然主义的“生”与伦理意义的“仁”在本质上达到了有机统一。钱穆曾评论说:“朱子专就心之生处心之仁处着眼,至是而宇宙万物乃得能为一体。当知从来儒家发挥仁字到此境界者,正惟朱子一人。”


  (二)仁是“心之德”、“爱之理”。朱子在论人心之仁时,提出仁包“四端”、“四德”的命题。所谓“心之德”,是从心之“全德”而言的。心德有仁、义、礼、智四者。仁“偏言之”则指四德中之一德,“专言之”则统体只是一个全,其中包含了其他各德。人,只是一个仁心,此心可分为“四端”。其中,恻隐是“四端”的根本,它是一个警觉心,统摄其他三者。“本只是这恻隐,遇当辞逊则为辞逊,不安处便为羞恶,分别处便为是非;若无一个动底醒底在里面,便也不知羞恶,不知辞逊,不知是非。”这恻隐之心就是仁爱之心。仁是四德的根本,义礼智是仁之用。用“心之德”来诠释“仁”,说明“仁”是心“未发时”已“白具”,“已发时”“其用不穷”。同时,朱熹又道:“仁只是个爱底道理。”“理是根,爱是苗。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不可便唤苗作根。然而这个功,却是从根上来。”“仁是体,爱是用,又日爱之理,爱自仁出也。然亦不可离了爱去说仁。”“仁者爱之理”,只是爱之道理,犹言生之性,爱则是理之见于用者也。盖仁,性也,性只是理而已。爱是情,情发于用。性者指其未发,故日“仁者爱之理”。情即已发,故日“爱者仁之用”。


  经过朱熹的发挥论证,仁不再仅仅是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亦是天地之心;仁的境界不再仅仅是自我与他人境界,亦是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人类与万物相融的境界。朱熹将“仁”理解为“天地生物之心”,体现了仁的宇宙精神,将仁理解为“心之德”“爱之理”则体现了仁的主体精神。仁原本乃是人心之妙,众善之源,但此源为一,其分则殊,此源一发,其用不穷,可及于人,可及于物,可及于天地宇宙,总之是“即物而在”。仁学经过朱熹的发挥,将仁由原本为静态视角的仁(一种道德境界和修养准则)推向静态视角的仁与动态视角的仁(一种生机活力即生命力)合一的更高的层次,实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朱熹那里,仁的“生生之德”超越了个体,超越了人类,充塞于宇宙,它代表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意”、“生机”、“生气”,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德性就是“生”。


二、朱熹生态哲学思想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委、省政府继2002年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以来,2004年初又提出了“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发展目标。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改革的深入,引发和生成、沉淀和积累的各种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尤其是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将急剧扩大;而且随着污染的加剧,环境污染与破坏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也进一步加大,全省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能源瓶颈问题尤为突出。这就清楚地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已处于一种矛盾与冲突的不和谐状态之中,尤其是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及其结果说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要领“并没有根本突破现代发展观的藩篱,即仍然把经济增长当作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追求的是西方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而且是一种赶超型的现代化,环境保护只不过是服务于现代化目标的工具而已,因而必然导致“边发展,边污染,边发展,边破坏”。如何在维护生态系统不再继续恶化并且逐步好转的基础上,追求合理与适度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中输入新的生态哲学观,朱熹的生态哲学思想可视为这种新的生态观的一种哲学表达。根据朱熹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发展的目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该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为根本方向,以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使其发挥正常的功能为先决前提,以既符合生态规律又能满足人们健康的多样化需求的生产技术方式为主要开发手段,并且还要以一系列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


  (一)弘扬整体系统观,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朱熹的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朴素的整体系统思想。尽管这种整体系统观和现代的整体系统观相比较要直观和朦胧,但是,朱熹的生态思想正是一种将个人、世界、宇宙的诸多部分之间,建构紧密的联系性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基本上认为在宇宙间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全体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关系,整个宇宙各个部分互相渗透,并且互为因果。朱熹说:“夫天地以生物为心者,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作为宇宙的“部分”的“人”,与作为“全体”的“万物”有共同的本质,天人合一。因此,就一方面观之,从“人”(部分)就可以掌握“万物”(全体)的本质;另一方面,则“万物”(全体)的特征也显现在“部分”之中。于是,部分与全体就构成交互感应的关系。所以,宇宙中的部分与全体之间,是一种往返交互诠释的循环过程。总之,朱熹的这种思想将宇宙理解为一个大的系统,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交互作用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种由思想体系联系至各层面的思维方式,从宇宙论到心性论到社会政治论,都可以显示整体性思维的倾向。当前生态危机的出现,正是由于人类将自然视为自己的对立面,忽视了人和自然界的整体性而产生的,而朱熹的这种思想则是要求运用整体的观点去观察思考事物。在新时期,我们将这种整体系统观念加以升华、科学化,运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融汇“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种合一的预设前提是“人”与“自然”都具有共同的本质——仁。孟子曾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朱子解释这句话说:“此章言万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余;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根据朱子的解释,“万物”之所以与我融为一体,乃是因为万物之“理”都已具备于“吾身”之中,人与自然的万物分享共同的质素——仁。在朱子的论述中,整个宇宙充满了生生不已的精神,而“人”与自然界的万物,都各秉持天地之间这种生生不已的核心价值而生长。由此可知,朱熹并不把“自然”当作是一个外在于“自我”并与“自我”无涉的“客观的自然”;相反,他常常在自然中读人人文的意义,常常悠游于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共生共感,对大自然充满了孺慕之情。“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杀,好生恶死,仲夏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此便是合内外之理。”对于眼前事事物物,一草一木,都要认识到他们的生命价值,以爱心对待,用之有节,取之有度,这样才能保证人与万物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而且能够从中体验到万物之生意。因此,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应主动地遵循自然规律,“顺阴阳道理”,“助阴阳之气”,自然万物蓬勃生长,各得其所,各尽其宜,始终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构建新型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才能真正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突出矛盾。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人与自然能不能和谐相处,这取决于人类的活动,人只有首先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之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作为德性主体,肩负着人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参赞”天地之化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去任意破坏自然界的“生生之德”。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因而欲望于人来说是生命的需要,但人不同于动物,人有着自己的社会本质,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正是这种内在尺度使人有可能把自己从自在世界中提升出来,成为真正的人。这就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用“理”来引导“欲”、提升“欲”,使二者实现相生相济。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心灵归于宁静,并进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朱熹对人类的贪欲保持高度的警惕,主张人类应当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完成人类的使命,达到与万物和谐相处的境地。朱熹认为“万物一体”是仁的结果,仁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必须“克己复礼”即克去“己私”而后公,公而后仁,仁然后才能“万物一体”。因此,朱子反复强调:“盖这个仁,便在这人字上,你元自有这仁,合下便得来,只为不公,所以蔽塞了不出来,若能公,仁便流行。”“公是仁之方法,……若无私意间隔,则人身上全体皆是仁。”朱子认为要克服人的过度膨胀的欲望,提升人的情感,培养敬畏自然的信念,切实修养功夫,使仁心完全实现,通过爱自己、爱他人而至爱万物,最终达到“万物一体”境界,实现人的最完美的存在状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我们要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借鉴和吸收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的有效资源。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