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郭慧馨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摘要:冷链物流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但是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冷链物流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本文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冷链  运输  仓储  销售


1.引言


    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通力合作。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发展规划;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冷链物流项目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2.
解决冷链物流运输困难的问题


    在运输和配送过程中,过路过桥费占成本的很大比重,虽然国家级高速公路开辟了绿色通道,部分省市干道也减免了收费,但仍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较高的运输成本。针对这种情况,各地应对农副产品物流配送车辆在各收费站给予免费或优惠通行的待遇;增加绿色通行证发放数量。冷链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绿色通行证不足、办理手续繁琐的问题,对重点物流企业和试点企业应优先颁发绿色通道通行证,在数量上给予保证;放宽农副产品配送车辆进城限制。各大中城市要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向超市、销售点配送的车辆放宽进城时间和通行路段限制,实现方便高效的物流配送。


3.
建立低温冷链物流系统


    由于冷链是以保证易变质物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不仅要具备渠道功能,更要形成完整体系。而我国目前冷链物流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成形,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协调。其结果是,“在低温运输上温度得不到保证,常常断链,使得物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要发展冷冻冷藏商品流通,就必须建立商品的冷冻冷藏供应链,将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控制在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从冷库的建设和改造,到冷冻冷藏车辆的制造和使用,再到冷链物流温控技术的应用,从冷藏集装箱运输到按规定温度展示销售产品的形式。这一切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企业建立低温冷链物流系统,有效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4.
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务中对基础设施、技术和操作要求都很高的物流形式,往往是企业物流的薄弱环节。目前,越来越多的生产商愿意选择能提供完整冷链的第三方物流来外包自身冷链物流业务,这种市场需求必将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实际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考虑选择整合现有资源,成立独立运作的冷链物流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商品开展不同水平的冷链配送服务。


5.
冷链物流服务的合理定位


    通过合理的冷链物流服务定位,企业可以取得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确定本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位置,以吸引更多的冷链物流需求。企业拥有冷链物流资源的有限性、信息的不充分性以及市场的非独占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区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集中资源、技术与管理,通过整合与优化,在某一产品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不断改进与完善,通过为货主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冷链物流服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冷链物流企业首先要对顾客需求、竞争对手和自身特点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最终确定自己的服务领域。冷链物流企业重点要给自己的发展明确一个方向,同时加大支持核心业务技能组合的投入力度,整合冷链物流功能,尽可能地满足其所服务的不同顾客的需求,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6.
加快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


    冷链物流要对商品从产地到销地进行全过程的温度控制,这部分的依赖于车内、库内的温度感应系统,更重要的是温度信息的传递系统。政府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各物流企业建设自己的冷链管理系统。目前,针对冷链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很多,技术发展也很快,通过GPS,GIS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内部网络与企业外部运营车辆对接,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通过将商品温度信息进行汇总和实时的发布,使冷链由不可见变为可见,确保商品的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放心消费。从冷链现代化和食品安全出发,通过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既可保证物流方向正确、提高周转速度,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冷链产品成本,减少冷链产品的在途时间和在途损耗。


7.
硬软结合,统筹规划


     对于冷链物流的管理,硬件规划与软件规划同样重要。好的硬件设备若没有好的软件和好的人员培训,则物流作业的品质必定不好且成本很高;若没有好的硬件设备,则耗时费工,事倍功半。因此在规划冷链物流系统时,要依照本身的需求与运作特性,硬软结合,统筹规划,严格做好温度的管理。硬件规划主要是对厂房、仓储设备、运输设备等进行规划;软件规划主要是从库存控制、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顾客服务等方面进行规划;此外,还必须培训冷链物流作业的相关人员,培养他们对温度的敏感,对紧急事故的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工作计划和习惯等。 


8.
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一个接口,正是标准使得冷链物流有了统一的运作规则。目前上海市已公布了冷链物流地方标准,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保证冷链物流行业规范经营。要推行商品包装标准。商品包装标准是提供高效信息的重要基础,也是便利冷链物流运作中储存、搬运、销售等活动的基本手段,包装的标准化有利于产品质量安全的追踪,减少产品召回成本。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有关冷链规则的执行力,将关注点更多地延伸到除冷链物流以外的领域。

 

9.争取国家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冷链物流同其他行业一样,要想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良性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包括税收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政策的执行,消除政策壁垒,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 


10.
融资支持


    对企业冷库建设、购买冷藏车辆等给予资金支持。在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流通业发展中,设立冷链物流市场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减轻企业前期投入负担;方便企业融资。物流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仓单质押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项目,既可为驻场客户提供融资途径,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也可使物流企业提高增值服务水平,有关部门应为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贷款、保兑仓业务提供便利。对于条件成熟的企业,要支持其上市融资。


    随着人们饮食消费习惯的改变,中国食品工业注定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的企业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处理对温度敏感的食品的物流问题,将极大的决定他们在市场上的地位。通过设计和应用冷链基础设施,公司可以加速供应链的运转,降低风险,确保投资收益。


    虽然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业内专家还是对中国的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一方面,要我们进一步促进国内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强化食品的供应链标准、规则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开展工作和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还要积极建立冷链物流质量信息系统,从现代化和食品安全出发,通过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


    中国必须从现在开始,投资开发和加紧建设国内冷链运营基础设施,发展全国性冷藏供应链配送网络体系,把全国各地冷藏箱运输车队、仓储和配送中心紧密连接起来,促使制造商、供应商、零售批发商、配送中心等冷链成员密切合作,按照食品安全标准,推进冷链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生.冷藏链食品的链条断在哪里[N].中国消费报.2007-04-20(20).


[2]刘阳威,刘烨.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J].中国储运.2007(03):48-49.


[3]周云霞.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7(10).

 

责任编辑:唐尧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