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太多,也太热。
日前,刚刚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及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就再度将新能源汽车推向业界关注的视线之内。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大多停留于比亚迪、吉利等整车企业身上,这就导致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相对“弱势”。甚至很多人都不了解,汽车零部件也需要“新能源化”。
不止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即便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同样面临着眼前的致命短板——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据了解,相比汽车零部件,我国一直都是更为重视整车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这就致使零部件产业,尤其是关键汽车零部件产业显得颇受“冷落”。而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如果屡遭“研发能力羸弱”的窘境,必然阻碍传统汽车技术向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顺利过渡。
所以,有识之士一直都在呼吁,必须抓好新能源零部件的发展,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时代的顺利到来。
某知名汽车行业咨询人士李先生便指出,眼下,我国新能源零部件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一些生产企业还未形成规模效应,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更无法与国外同类型企业相抗衡。而这,其实已经严重限制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他举例说,国内众多由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变而来的新能源零部件制造商不在少数,因为入行时间较短,加之此前国内零部件行业自身发展的不够规范,使得这些企业在新能源关键零部件上的研发,如电池、电机和电控领域等,都缺乏技术积累和实践经验。
而且,国内很多新能源零部件企业规模小,竞争力相对较弱,大多没有全面、长远的战略规划,只把赚钱、盈利放在首位,这也最终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并致使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裹足不前。
在我国汽车市场一举成为全球老大的时候,行业人士也已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意味着,当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汽、东风等大型汽车集团公司发力新能源汽车之时,还必须留出足够的力气关注新能源零部件的发展。
而新能源零部件的发展,要面临的第一个劲敌,就是相关外资企业强行注入的市场压力。在低碳风盛行的时代,无论欧美,还是日韩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新能源汽车视为下一座“金山”——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并凭借传统汽车技术的深厚底蕴,意欲在全球占领新能源汽车市场。
据了解,外资汽车零部件公司在高科技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约有10多个领域,外资或合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与之相比,尽管本土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众多领域内迅速崛起,但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本土零部件公司竞争能力还是较弱。
同时,即便汽车产业近年来风生水起,但从产品的技术含量、安全质量,以及品牌形象的整体建设上,与世界顶级水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更是存在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其既有本土与国际公司间的竞争,也有不同区域背景的国际公司之间的竞争和相互渗透的升级。
这就要求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汽车业发展的路子,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汽车巨头之前,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中占到先机。
联动发展,不止包括本土零部件和汽车企业互动、互助,也应包括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很多合资企业早就在研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的电动小车、混合动力小车。这一点上,本土企业在与外资的合作中,成果比较显著。
并且,业内人士也指出,有了20世纪末“以市场换技术”的经验和教训,相信国内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不会再重蹈覆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将会迎来外资企业用技术换市场的日子。”业内人士老王认为。
而在外资用技术换市场的过程中,国内企业如何真正落实“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才是利害所在。
老王表示,这也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壮大的路径之一。其中“创新”一环,尤其值得注意,“再也不能马马虎虎了”。
另外,国内汽车产业兼并重组大势已定,此间商用车或乘用车汽车公司转战对方市场的案例并不少见。这也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及时把握市场行情,抓住好的合作伙伴,以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去年年初,我国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一产业更急需大步、踏实地前进,政府也须及时扶持和引导,以使其真正起到为整车护航,保证新能源发展的作用。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