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国碳市场发展面临三重难题

   专家认为,打破碳市场分割、制定碳核算、完善政府监管是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碳市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10月上旬举办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期间,中国碳市场面临的问题受到多方关注。

 

三重难题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与能力建设研讨会”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碳市场是让我们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减排目标的一个政策手段,但是走向碳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能力建设的过程。

 

  在邹骥看来,中国的碳市场发展目前存在三重难题。

 

  第一是碳市场分割问题。这种分割主要来自中国政府对于减排指标的分解:“十一五”期间,政府把减排指标分解到各个省市,指标分解的办法和地域分割的地方行政界限割据了碳市场。

 

  “比如,上海的减排指标,就很难卖到江苏。”邹骥认为,从长远看,应该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的碳市场,这样才能增加交易机会,有可能使碳市场发展起来。

 

  邹骥还提到,按照目前的国情、政策执行的习惯和能力,中国可能还会在“十二五”期间将减排指标直接分到各省市,他建议,可以通过“双轨制”进行过渡。比如,先把一些集中度高、进行垂直管理的重要行业如电力行业、石化行业剥离出来,单独实行减排指标的制定和考核。

 

  邹骥分析,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可能促进碳指标交易机会的增加,能够为碳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于如何打破碳市场分割,合理分配减排指标,他建议,电力和石油化工行业等可以按行业分解碳减排指标,然后在行业间划行政区域去做一些交易;城市交通、建筑业等与政府政策、规划直接相关的产业,则可将减排指标分给地方政府;汽车制造、机械制造、信息化工、纺织、印染、冶金等竞争性行业则可以安排过渡方案,减排指标从向地方分解转化为向行业分解。


  第二是碳核算问题。碳核算是碳交易的前提,如果无法确定二氧化碳的单位,没有测量值,交易就很难进行;如果交易方法不统一,交易数据不透明,二氧化碳交易将会有很多障碍。

 

  第三是政府监管问题。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认为,碳交易的成熟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体制构架来保证,而中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邹骥认为,碳市场发展,需要企业和政府联合开创合适的监管方式。政府已经在进行碳交易的试点。他还透露,在监管方面,国家发改委正在拟定碳交易所的管理办法。

 

行业企业的担忧

 

  蒋莉萍表示,电力行业是适合进行碳交易的试点行业。电力行业整个计量系统非常完善,建立碳交易试点可以节省很多成本。碳交易强调可核证和可计量,这个问题在电力行业也相对比较容易解决。从国际经验来看,把电力行业作为碳交易的突破口较为常见。

 

  蒋莉萍担心的是,如何才能将碳交易具体开展起来。电力行业以往就进行过二氧化硫交易,但二氧化硫交易的前期市场建设到现在还没有,她认为这也是碳交易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在蒋莉萍看来,更加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中国的电力工业在未来20年甚至30年还必须要发展。“对电力行业来讲,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她说,电力行业是基础产业,在市场交易的机制设计中,不能对电力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约束。与此同时,中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电力市场,所以碳交易市场跟电力市场的建设如何协调也是需要考虑和兼顾的问题。

 

  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入股了昆明的碳交易所,该公司董事长黄鸣称,此举是想通过参与,了解一些游戏规则。在运营实践中,他认为,广泛参与非常重要,“只有广泛地参与,才可能真实地发现价格,不然的话,价格都是假的。”

 

责任编辑:雨涵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