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重庆模式是本轮房地产调控的应有之义

 

    近期重庆市房地产的“量价回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市场逐步趋于正常化,本轮地产调控对重庆的影响远远低于一线城市。重庆模式中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保障房建设方案具有全国适用性,而且也逐步成为中央建设保障房的主流模式。

 

 

    在北京保障性安居工程座谈会上,李克强副总理已明确指出公共租赁房对应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的“夹心层”,通过梯度消费逐步实现住有所居;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对应低收入家庭和困难职工基本住房。总体上,这与重庆的保障房建设与分配方案基本相同,预计未来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将逐步取代经济适用房和双限房,并成为保障房的供应主体。而且中央关于保障房的供应与分配格局日益清楚界定,这方面,重庆已为全国提供可供参照的样本。

 

    重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30%~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予以保障;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提供的商品房解决,将房价与“双职工”家庭收入比稳定在67倍左右;并通过房产税的引入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采取相应的遏制措施,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全覆盖。

 

    在建设资金来源方面,三年建造公租房3000

上一篇: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

下一篇:企业当家人进高校“深耕”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