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一位钢贸商的管理转型

    去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了培训,“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感觉目前自己接受新事物很快,在公司的管理经营上,之前的很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你会花钱请来培训师,并免费邀请同行公司的员工来听课么?

    泰昌钢板公司的董事长刘太昌就这样做了。

    527,在山东泰安的满庄钢材大市场里,这位经营钢材生意,年销售额20多亿元的山东商人,请来培训公司给员工做一堂题目为“目标管理“的培训课,并邀请钢材市场里的其他公司的老总、员工前来共同学习。

    虽然是第一次对外公开邀请同行来听课,但其实在此之前,刘太昌就经常与钢材市场里的其他老板交流市场变化、公司的经营管理。“钢材市场里面的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市场对外影响力扩大,大家都会受益。”,刘太昌并不担心其他公司会因此与之形成竞争,“虽然同是钢贸商,但各家彼此不一样,都有自己专长的产品领域。”刘太昌还强调,其实很多东西别人是学不过去的,因为两三年前其公司就开始做员工培训、企业改革,目前员工素质已经比较高了。

    目前,泰昌公司已经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规划,这次培训课已经是当月开展的第三次培训活动了。并且公司根据高中基层,不同的业务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并陆续送部分员工去济南、北京等外地培训。

    刘太昌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以往依靠市场机会或敢于尝试,钢贸商可能没有很强的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就可以发展起来,但是现在钢材市场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没有经营管理体系的支撑,会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刘太昌最初是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觉察到这个问题的。随着其企业做大,和原来小作坊时候不一样了,为了满足客户需要,在员工素质、工作效率、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公司缺乏企业文化,员工的流动率也较高,即使是提高工资,其效果也有限。

    2007年开始,刘太昌逐渐开展了公司的内部培训,但次数比较少,也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培训。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太昌结识了国内某知名企业的一位高层副总刘先生,并高薪聘请其出任公司CEO,为泰昌公司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2008年底,经过之前3个月的考察后,刘先生带着三个人来到泰昌公司,将之前其所在知名公司的一套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调整后,引入泰昌公司。“他的管理方法和我们之前的完全不一样,为我们制定了公司流程、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刘太昌对引进的空降兵十分满意。当然,一项新的管理制度,融入到一个一直以来粗放式管理的公司,难免遇到阻力。新CEO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制度难以贯彻执行,虽然也为此开除了一些老员工,但由于整体员工素质水平不高,使得企业的管理效果一直难以保障。

    曾经在泰昌公司加工区工作的一位生产部长,是干了多年的老员工,但是缺乏专业技术知识,认为只要把活干好就行,对于制定的流程、规章制度抵触比较大,当时新CEO刘先生认为,不开除他,会造成更多的员工不去遵守制度。当时刘太昌也曾想不通,但最后还是支持了刘的改革。之后,刘太昌找来一些专业的设备维修人员,结果检查出生产吊车等设备的确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而这就是由于之前的原始管理办法造成的,只考虑把任务完工,而没考虑制度管理下的保养、维修等规章。

    2009年,由于整个钢材市场行情下滑,泰昌公司的海外客户也撤了订单,虽然是由于外部环境原因使得公司业绩下滑,刘太昌等人也极力挽留,但刘先生还是选择了离开泰昌公司。

    此后,刘太昌沿用刘先生制定的公司规章制度,并经常与之交流,继续推进公司的管理变革。

    培训是2008年以来,刘太昌一直在管理方面所抓的重要一环。

    从新CEO刘先生进入泰昌公司后,其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培训,并开始将泰昌公司的中层员工送往北京、济南等地培训。2009年底,在刘先生离开之后,刘太昌继续加强员工培训力度,并想出了为员工设立奖励教育基金的主意。即每年评出的优秀员工,除了年底红包奖励之外,还有每人1~2万元不等的教育基金,这笔钱将用在该员工来年的培训学习上。2009年,刘太昌在员工培训上总共花费近6万元,占到员工年底奖金总额的十分之一。“现在56万已经不够用了,派员工去北京、济南学习,一个人就要好几万。”刘太昌打算今年再继续增加教育基金的奖励。

    频繁的培训,并没有因此影响泰昌公司的运行效率。在业务繁忙的时候,泰昌公司也是天天召开中层例会。“不在于这几个人忙不忙,只要意识水平提升不上去,效率就无法提高。”在刘太昌看来,现在的瓶颈不是人员的加班多少,敬业精神多少,而是能力水平的提高。

    “我发现这几个月大家比较接受新制度了,可能是员工已经习惯下来了。”刘太昌观察到,尽管去年刚刚引进制度管理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接受,有所抵触,但现在已经比较适应了。

    “以前没有制度之前,中层干部不敢管员工,一管就得罪,制度出来后,谁犯了哪一条按制度走就是。”刘太昌表示,制度管理实行之初,员工们不习惯于受到约束,常常因为迟到、没有打扫卫生、开单不清楚等原因而被扣钱,也因此有一些人而离职。而目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教育,以及适应期后,员工们才逐渐接受和遵守相关制度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食堂的改革,泰昌公司开设有员工食堂,一直以来实行大锅饭制度,员工免费就餐,为此,每天都有很多的剩菜剩饭被倒掉。刘太昌就想改变员工这种浪费意识,树立付出与回报相挂钩的观念意识。当时的公司有六十多个人,每个月需要为午饭支出近七千元,刘太昌则改为给每人发一百多元的补贴,第一个月发了八千多元,结果食堂只卖出了两千多元。原来,很多人拿到钱后,或者从家里带饭,或者出去买一点,不再吃食堂了。这样进行了三个月,刘太昌觉得不行,职工伙食的降低会降低工作效率,又改为将伙食费打到饭卡里,如此几番调整后,食堂运营正常了,剩菜浪费现象也减少了。

    尽管制度化管理进展艰难,甚至像食堂吃饭这样的事情进行改革也要经历一番波折,刘太昌还是乐此不疲。不久前,刘太昌刚刚去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了培训,“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感觉目前自己接受新事物很快,在公司的管理经营上,之前的很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不过,在钢贸商群体中,像刘太昌这样尝试管理变革的企业还比较少,刘太昌希望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学习热潮中去,不仅是为了当地市场蛋糕的扩大,也是为钢贸商这一群体未来的成功转型蓄积足够的经验。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