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新经济形势下湖北物流业发展对策

    编者按:将于2010619举行的湖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论坛,共商湖北省物流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对策。本次论坛由湖北大学MBA教育中心、湖北大学MBA联合会主办,湖北省物流协会、湖北机场集团空港航空地面服务有限公司协办。长期从事物流系统与供应链实施方案、生产运作与价值分析筹划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的张予川教授,将做 “湖北新经济时代物流业发展”的主题演讲。特将演讲内容部分刊发。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物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行业的界限、时空的界限,提高物流效率、发展专业化物流模式、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已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物流是一个集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互相交叉的新兴学科,具有四大特性,即多行业性、综合性、基础性和服务性。其产业的形成,需要以互联网、EDIGISGPSITS、电子商务等为基础平台,依靠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将物流资源聚集在一起。

    现代物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一是基于数量的物流阶段。此阶段认为物资数量越多越好,并按梯次逐级前送的方式满足物资需求,该模式规模庞大,环节多,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容易产生“长鞭效应”或“蝴蝶效应”。二是基于效率的物流阶段。这是第二阶段,相较第一阶段,减少了物流活动中冗余的库存和环节,提高配送能力,优化线性供应链,使效率和效益发挥到极致。但是该模式只在需求相对稳定或可以预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好作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物资供应的需求。三是“感知——反应型物流”阶段。这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基于物联网感知的反应型物流,该阶段以订单为中心,凭借物联网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预测和预见物流需求,并依靠一系列灵活适应、自动协调的物理及功能流程,形成灵活的全维保障网络,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2009年兴起的有第三次浪潮之称的物联网技术,促进了物流产业的革新,使现代物流开始步入了第三阶段,对现代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的职能是加快订单流的速度,所以要求物流从原来职能式管理到面向订单的流程管理,并以流程再造作为现代物流的基础,规范供应链管理流程,提高信息化,实现物流过程中“业务流程精悍、组织结构扁平、订单执行加快、物流与信息流统一”,为物流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的物流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国外有很多企业机构正在研讨中国的物流业,把今后几年内打入中国作为发展战略。国家有关部门也正从宏观调控上努力引导我国物流业朝着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方向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到来,中国的物流业充满希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湖北省发展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北作为中部大省,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得天独厚,具有良好的发展物流业的先天条件。而被评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较强经济基础。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之滨,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黄金水道和纵贯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线的交会处,通江达海,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通信设施一流,是我国中部最大的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发达的钢铁工业、汽车工业、机械、电子工业使武汉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而且成为重要的物资输出地,为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金融危机对湖北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20097月,湖北省政府下发了《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现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

    因此,湖北应该顺应经济形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抢占国内技术制高点。

    2010年第1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湖北省从实际出发,扩大内需、改革开放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保持了去年四季度以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可以继续做到调整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在调整结构过程中,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形成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集群。

    实现弯道超越,快速发展。湖北省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应该把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等作为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强两型社会、武汉高新技术综合性创业基地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以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可以依托科教优势,整合资源,激活要素,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若干个全国优秀的创新创业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产业是一个地区是否发达的标志产业。物流产业在中部具有较强的产业潜在优势,能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贡献,对中部崛起起到支撑和带动作用。

    湖北省在发展经济、实现中部崛起远大目标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物流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湖北省物流业的总体水平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存在的问题,将物流业的发展成为湖北省新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中部崛起战略机遇,以物流业为龙头,整合和优化其他优势产业和现有物流资源,打造湖北省物流集群,加速湖北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湖北省经济早日腾飞。具体措施为:

    一是在2010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是2011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

    三是进一步增强物流服务能力;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增加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扩大物流业规模,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

    四是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以湖北为龙头的中部物流区域,建设好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武汉为核心的长江物流通道。依靠长江与运河物流通道的优势,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带动湖北其他城市的发展。

    将湖北打造成中部的现代物流中心,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以上分析,针对物流业的发展机遇,如何促进湖北省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将产业集群供应链联盟解决方案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为第三方物流提供技术和战略技能;让第三方物流成为湖北省物流业界的核心,为供应链战略联盟服务;以同步关系和协作协议为基础,为省内产业成员运作供应链提供方案,并成为产业运作供应链的革新者。

    2.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有利于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产业升级。释放和集聚物流需求,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现代制造业上,湖北省形成了以钢铁、汽车、信息产业等三大骨干行业为依托的制造及深加工产业群,拥有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在此基础上,湖北省还应当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改造制造业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3.优化湖北省农副产品的冷链物流结构。湖北要发展经济,必定要大力发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优化之路。目前,湖北省有六大农业区,其中,荆州的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农产品商品率达10%以上;鄂州有水产品生产基地,已形成规模;黄州的菜篮子工程;罗田的板栗产业;蕲春的中药生产等。这样便可以荆州-武汉为轴心,结合周边各市县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加强农副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农副产品形成规模效应,由政府进行引导,统一规划,要求各作业环节必须紧密配合,在设备数量上相互协调,在质量管理标准上一致,在交易主体上组成联盟,形成一个完整的“冷藏链”。以使农副产品的营销达到销售流程缩短,订单执行速度加快,信息流和物流统一,冷链物流过程标准化的要求。

    4.发展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全国掀起了第三次产业浪潮,成为拉动经济的“引擎”。湖北省应及时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启动物联网的前瞻性研究工作。

    早在年初,武汉已经将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武汉的一个战略性目标。玉树地震期间,武汉大学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防灾公共信息共享平台,随时了解灾区情况。有了物联网,回到家中,自动提前打开的空调已为你营造一室清凉;不停车自动缴费(ETC);超市购物选好商品即刻可以离开……这些期盼都能成为现实。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利用电子标签为每一物品赋予惟一的标识码(EPC),从而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当物联网的构想成为现实的时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彼此相关,互相“交流”。通过制定湖北省物联网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全面布局,扶植高科技企业,建立示范典型工程,在物流行业率先实行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过程的智能化,将湖北省物流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张予川 教授,博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为湖北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湖北大学物流管理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物流研究员等职。

    主要从事物流系统与供应链实施方案、生产运作与价值分析筹划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研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7篇被EIISTPSCI收录。2001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02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7年获国家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8年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年来,先后为大中型企业主讲了《企业竞争综合模拟》、 《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生产与运作管理》、《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 《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等课程。他积极倡导并注重供应链集群建设,主持编写物流标准等有关文件,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管理解决方案,为相关物流园区规划战略方案。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