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低碳”经济这个两年前才进入中国人视线的舶来词,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便高频率出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随着今年“全国两会”上关注度进一步增加,更是一路 “走红”。但归根到底, “低碳”经济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决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低碳”经济一词的提出,更说明了全世界对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重视程度在日益增加,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不少企业开始致力于发展新能源和高效节能产品,而相关新闻也五花八门:如家电、股票、地板,甚至我们吃得水果、蔬菜也贴上了“低碳”标签等, “低碳”概念越来越火。那么 “低碳”的新意何在?众所周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需兼顾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迫在眉睫。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涵盖了节能减排、环保、绿色经济的内涵在很大方面是重叠的,但前者更强调以碳排放作为核心的评估指标,而后者是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发展目的。
盲目跟进的心态和做法值得警惕。以风电为例,作为新能源的环保产业,它是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但其发展必须符合国情。去年9月份,国家正式把风电设备确定为产能过剩或存在重复建设倾向的行业。在今年的 “全国两会”上,工业与信息产业部一位副部长直言,国内纷纷上马的风力发电厂大多是形象工程。他认为我国风沙多,对风电设备磨损太大,上马太多不符合中国国情。
空喊口号极可能留下隐患。比如,一些地方把建设低碳城市当作发展方向,这固然是符合民意的,但能否意识到这是个尚无先例的新鲜事物,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关专家的科学论证,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草率行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所所长潘家华指出: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我们与其喊口号赶 “时髦”,不如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事。就整个社会而言,重要的是在适合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成长的制度土壤。
作为社会发展、承担国民经济的国有企业,不能仅仅把低碳经济看成一种时髦卖点,而要脚踏实地落实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措施,通过技术创新占据新形势下的制高点。因此,如何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喊口号赶时髦上,需要认认真真做事,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民意。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