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物联网将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2009年年12月17日接受网易科技专访时表示,物联网将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
刘海涛也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筹备工作组组长。据悉,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将于2010年1月在无锡成立。
刘海涛曾在12月1日出席“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筹备工作组成立大会”时表示,“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将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用户牵引、研究所与大学深度参与的技术产业联盟,其总部将设在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
刘海涛同时表示,“产业联盟将为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标准制定、技术快速进步和产业跨越发展的整体突破,形成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链集群。”
12月17日,刘海涛就“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问题接受网易科技专访时表示,物联网将会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
刘海涛说,“信息产业的第一次浪潮是以信息处理PC机为代表;以互联网、通信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传输推动了信息产业的第二次浪潮;而以传感网、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或信息感知,将会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
“互联网实现的是信息共享;通信网络实现的是信息传输、沟通;而物联网实现的是信息获取、信息感知。从这个角度来说,物联网与通信网、互联网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感知的,一个是共享的、传输的。”刘海涛说。
“信息产业的第一次浪潮,我们国家是后起的。在计算机领域,我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很少,整个操作系统、平台都在别人手上,因为我们在后期才介入。”刘海涛说,“第二次浪潮,我国是中期介入的,这时我国有了TD-SCDMA的国际标准,至少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声音了。”
刘海涛认为,在以传感网、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中,我国与国际是同步启动的,具有同发优势。
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陈敏)
以下为访谈全文:
网易科技:网易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2009央视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系列报道。我们这期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刘博士,刘博士您好。
刘海涛:你好。大家好!
网易科技:刘博士,今年您入选了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不知道您是否感到意外?从候选人列表看,只有您是技术这边比较强的,其他的都是实业家。
刘海涛:刚开始觉得有点意外,后来想想也不意外,因为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代表了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应该说是信息领域发展的里程碑,这样的信息产业应该受到大家的关注。
网易科技:其实很多网友都不清楚物联网到底是什么概念,能不能简单给我们说一说物联网的概念?
刘海涛: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物物互联”,但物物互联并不能表明物联网的精髓,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是:物物互联,感知世界,或者说感知世界,物物互联。
中国神话里有两个神,一个是千里眼,一个是顺风耳,其实千里眼的功能就非常类似物联网的特点,把物和物连在一起最根本、最精髓的目的就是感知。比如这杯水,把这杯水喝完,没用,但如果加了感知的内容,我可以告诉你水温是多少,水的矿物质含量是多少,有没有有毒有害物质,大家可以看到,物物互联的精髓是感知,因此物联网也叫传感网。
物联网的学名叫“传感网”,以感知为目的。
网易科技:原来传感网这个概念和物联网的概念是近似的?
刘海涛:是等号,大名小名,学名俗名的关系,传感网的全称叫“传感器网络”。
网易科技:我查到一些资料,传感网里有很大一部分是RFID的感知器,以后会感知各类东西,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存在?
刘海涛:RFID可以这么看,它是最简单、最朴素、最原始的传感网,是身份感知,不带有其它功能,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传感网的一部分,国际电联就是把RFID作为传感网的一部分。
网易科技:我们看到一些报道,把物联网定义为互联网之后又一次产业飞跃,不知道物联网和以前的互联网相比,最大的创新点在哪儿?
刘海涛:刚才你的说法非常正确,不管怎么说,整个信息领域就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这也被称为信息领域的三大支柱。最早是PC机(个人计算机),以信息处理PC机为代表;在信息传输这块是以通信网络为代表的,比如互联网、手机网络、电话网络,以它们为代表,推动了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是信息感知,或是信息获取,以传感网或是物联网为代表,将会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传感网和物联网跟计算机、互联网的差别。互联网实现的是信息共享的目的,坐在家里到网易上看看,看到了什么消息,这叫信息共享。我们的手机、电话网络实现的是信息的传输,是沟通,比如打个电话,问你在哪里?“我在中关村”,这是互联网信息共享的过程。而物联网是信息获取,或者说信息感知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和互联网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共享的,一个是感知的,一个是传输的。
网易科技:我查了一下资料,物联网这个概念提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您认为为什么它在今年这么火热?
刘海涛:传感网这个词的出现比物联网还要早,最早总是一些科学家和学者们开始推进的,他们是从技术的角度讲“传感网”,但大众很难理解“传感网”(的意思),“物联网”这个词更好理解,于是物联网就出来了。传感网最早时的定义和概念和现在(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们研究的推进、需求的深入,在不停扩大它们、丰富它们。
网易科技:到了今年是一个爆发的过程?
刘海涛:并不是每件事情一开始就会爆发,它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应该这么说,整个传感网作为一个产业领域去研究推进时,应该是在1999年左右,那时候我们团队应该是国内最早开始工作的,也是跟国际同步,甚至比国际还要早一些开始推进,出现这个事情还要早一些,那时大家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新学科看待。从1999年到现在有10年的积累,十年磨一剑,从一个概念到产业化,(走过了)十年的过程。
昨天开经济年度人物会议时,我还专门提了“十年”,它代表了一个领域、一个产业的积累过程。十年之后它开始爆发。
今年的爆发有四个事件:奥巴马提出的“智慧地球”,温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从整个技术和产业推进情况也有两个事件:国际上的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正式成立;二是中国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的正式成立。两件大事、两个产业大事的结合,推进了初步的产业应用积累进入了爆发,不仅仅在中国,也使全球爆发了物联网热。
网易科技:刚才您介绍“十年磨一剑”,您真的是在这个领域待了十年,才感到全球开始热聊这个话题。现在的问题是,标准化工作组都成立了,一个产业发展标准先行,中国和全球标准化工作组的成立时间差不多,是不是之前也没有这样的先例?
刘海涛:在这个领域,咱们国家和国际是同步启动的,以PC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浪潮,我们国家是后起,在计算机领域,我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很少,整个操作系统、平台都在别人手上,因为我们是后期才介入。
第二次浪潮,中国是中期介入的,这时中国有了TD-SCDMA的国际标准,至少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声音了。
在以传感网,物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中,中国和国际同步启动,具有同发优势,这样我们就在国际舞台上处于比较主导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我们经过十年的技术积累,这十年期间我们和国际上走的技术路线、产业路线不一样,我们并不像在其他领域那样人云亦云,而是自己探索出一条路在推进。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我们在关键技术和应用上相比国际已经领先了。
同时,由于在核心技术和应用上的领先,使得我们在国际标准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标准是核心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的综合体现。加之今年我国标准化工作组正式成立,但05年我们就开始推进了,06年成立了标准化研究小组,今年正式成立,也就是说,05年我们就开始启动了标准化工作,而国际上是08年才开始推进标准化研究小组(SGSN)。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推进)也是先于国际启动的,这两点使得我们在国际中处于重要地位。
第一个体现是,国际标准化的首届大会是在我国召开的。
网易科技:我们的准备工作真的很充足。
刘海涛:是的。在第一届大会上,传感网,或者说物联网的发展方向、技术体系、产业架构、演进路线,这些都是由咱们国家提出来的。那时其他国家还摸不清头脑,我们就先提了出来。这在标准化市场上是很难见的,因为标准化市场上都是利益之争。
第二,我们这个团队从技术角度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标准,讨论中国提出的提案,后面几次会议就是中国代表国际标准化组织做总体报告。在第四次SGSN会议上时,由咱们提出是否应该成立传感网正式的标准化工作组,而且当时我们还成立了特别工作组。到今年10月份上的第六次会议上正式通过、成立了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被称为“WG7(音)”。在整个标准化推进工作中,中国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中国是发起国,也是四大主导国之一。
在标准化中占有优先地位,是中国在第三次浪潮中站在制高点(的标志),这在我国信息领域是少有的,也标志着我国从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推进的基础。
网易科技:我们知道您是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的组长,一直以来从头到尾都参加了这些国际会议,我国现在产业的发展是怎样的情况?
刘海涛: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我在网上看很多人说“还早”,其实不是这样的,物联网产业化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一是针对物联网的产品,在普通机场、世博园区、萧山等很多机场已经得到了应用。这套产品已经形成了很多系列,其它方面也正在推广。
网易科技: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安防的系统。
刘海涛:对,这是第一个产品,美国正在推进美墨边境的“虚拟栅栏”计划,去年6月份提出来的,预算是470亿美金,他们还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产品了。
网易科技:已经有很多机场在使用?
刘海涛:是,机场在使用,世博也在使用,我们还在推家用小区、别墅应用的产品。另外,比如咱们在做的智能交通物联网产品,除了在国内很多城市开始布设之外,还已经销售到了美国、加拿大。我们在美国旧金山大街上已经布了很多物联网产品。
第三个方面,我们做了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产品,已经将近覆盖上海全境了,同时该产品也加载到了欧洲的直升机上。我们可以看到,物联网已经来到了咱们身边,不是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才能应用,并不是这个概念。
因为物联网不是一个产品或一个技术,而是一个领域,举例来说,比如物理学,几百年前就开始发展,但人类在物理方面的应用早就开始了,现在物理学还在应用,从最早期的杠杆原理到现在的原子弹爆炸,都是物理学应用,因此,当它作为一个领域时,它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是并行推进的,并不是(有人说的)还没有研究完就开始产业化呢?所以现在要更多地攻克,它的应用面会更广,深度会更深,产业发展会更快,大概是这样一个推进过程。
网易科技:您刚才提到,很多物联网应用已经布在上海全市了,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上海市民有什么具体感受?
刘海涛:目前我们做的还处于高端用户,比如上海市公安局、机场、地铁、海事,一些行业的高端应用。现在物联网(将)很快走入家庭,目前正在推进工作(中),投入的产品中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大概在明年6、7月份就能推向家用。
在家用这块,现在无锡做了整个家用物联网展示馆,已经建设完成,同时我们正在和中国电信探讨是否和他们的平台结合来推向家用。另外还有个人健康监测这块的工作也在推进中。
网易科技:我们总是说,一个产业领先于一个产业,可以诞生一批大企业,您认为在物联网这个产业中,中国会有哪些有潜力的企业出现?
刘海涛:以PC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浪潮时,很典型的企业就是联想;第二次浪潮中,诞生了几个网站,还有中兴、华为、TCL,这些企业诞生了。到了这个阶段也是一样的,还将诞生很多企业,这些企业里也有可能是现有业务的延伸,比如联想、中兴、华为,也有可能做物联网(产品),但一定会诞生更多新兴企业,现在我们的企业就是,虽然还不是很大,但它是新生事物,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得到迅猛发展。
其实,以信息处理为代表的第二次浪潮中有了一个新兴事物--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还有网易、盛大……都是在互联网、移动网络平台上诞生的,物联网也会诞生新的运营商,或者是老运营商延伸业务,但一定会诞生新的东西,新运营商和老运营商之间有本质的差别,现在中国移动、电信打电话一分钟一块钱,发短信一毛钱……
网易科技:租赁网络?
刘海涛:不是,是数据,传输,管道运营,按字节、按流量收费。但物联网的运营商是集感知、传输、计算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在开车,前方堵车了就发个短信给你,让你换条路走,一毛钱,谁干?
网易科技:这样投入会很大。
刘海涛:对,投入很大,因为我是布了很多物联网来感知的,这样那我就收你一块钱,所以它是一个感知、计算、传输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商,信息服务的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这期间运营商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可能也会有一些巨型运营商(出现),比如中国移动、网易、盛大等,在这个基础上还会诞生一些中小型、(具有)行业背景的运营商群体寄生在这些大运营商身上。比如我做交通,我可以寄生在这个运营系统中对大家进行交通诱导,这样我可以和中国移动分成,成为一个行业运营商,甚至个人也可以成为运营商……
网易科技:怎么说?
刘海涛:我是一个个人,我在某一个旅游景点,我认为这个区域的信息感知对于公众有用,那我就可以自己建一个小区域,挂在大运营商身上,通过他们进行收费。
第二,我们还能够建立很多算法、协议用于这个网络,比如网易,今后我们搞一个大服务器,上面放很多算法,大家都可以用,就像标准化库一样。个人、小公司、中型公司、大型公司、大型运营商,都可以成为整个物联网运营体系中的一分子。
网易科技:大家都可以从中受益。
刘海涛:对,因此物联网一定会推动更和谐的社会诞生。让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这个价值链中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网易科技:相当于中国移动这样的巨型运营商要提供一个平台接入?
刘海涛:没错。
网易科技:我看最近有些报道,运营商也在非常主动、积极地和物联网概念交流,包括王建宙王总也老是提到物联网这个概念,不知道现在运营商在物联网的产业链中起到了什么样的角色?
刘海涛:如果目前运营商不改变它的模式,那它就是传统运营商。它应该改变模式,也就是让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融合,现在它的收费系统是管道平台,数据流量收费平台,兼顾一些IP移动化的服务,今后如果它要把物联网纳入自己的体系,必须进行改造,(改造)收费系统、可运营、可计费、可管理的平台,如何才能对物联网进行管理、对物联网进行收费?要对一整套体系进行大改。
网易科技:刚才提到了“感知中国”和“智慧地球”的话题,大家比较了解,IBM公司总是在提“智慧地球”的概念,说这是他们新的战略、新的展望。再提到“感知中国”,这两个概念很相似,不知道两个概念到底有什么区别,哪个概念更能说明产业发展的前景?
刘海涛:“智慧地球”、“感知中国”,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从利益上来说,我个人认为“感知中国”要比“智慧地球”更高、更深远。
为什么这么说?刚才我说了,整个信息领域就是由三部分组成: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智慧地球提了三个核心理念:更透彻地感知、更全面地互联互通和更深入地智能化,这就是新技术的三个支柱,只是换了一个说法。“智慧地球”提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移动通信,互联网发展了吧?“更深入地智能化”,计算机,微机,计算机,超级计算、云计算都发展了吧?但“更透彻地感知”发展了没有?没有,它是我们信息领域中三大支柱的短腿,短得不得了,甚至还没有长出来。
来看信息产业下一步发展应该关注什么?
网易科技:感知。
刘海涛:对。因此温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是完全顺应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的。为什么说“感知中国”要比“智慧地球”更高、更深?“智慧”二字强调的是处理,强调的是更深入的智能化。
再想想看,现在我们对信息的感知有多么匮乏?你觉得GSM打电话不方便吗?为什么要上3G?人家说IP移动化带来了对带宽的要求,但IP移动化增值业务不增收,这是所有运营商很头疼的事情。也就是说,IP移动化不足以真正拉动移动通信的发展,也就是说,高速公路修好了但没有杀手锏应用。
再回头来看计算机,你用PC机感觉不方便吗?你觉得速度不够用吗?没有,但是微软给你搞一个Windows新版本、WORD新版本,你看,不好用了吧?IBM把芯片升一级,你再买吧。加工厂有了,但麦子没有,都是因为内容缺失,它带来的是产业发展的困境,这两波浪潮都提到一个词“技术推动”,应该说它是一个美丽的面纱。
网易科技:不断更新技术然后卖给你。
刘海涛:推动消费者,如果技术继续往前推,它会带来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的光通信为什么到了低谷?就是因为技术太超前。因此我觉得,要解决这个困境,传感网,或者说物联网,才是解决困境最重要的手段。它获取了大量信息需要你去处理、传输,内容补上没有?补上了。因此我觉得感知是我们信息领域产业发展(从技术和用户角度来说)最关键、最重要的。
网易科技:“十年磨一剑”,从技术、到标准提出,再到产业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刘海涛:因此我觉得温总理高瞻远瞩,他提出“感知中国”,而没有提出“智慧中国”,这点我觉得非常关键和重要。
网易科技:我有个疑问,“智慧地球”是全球概念,而“感知中国”仅仅是中国的概念,标准提出后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讨论,它涉及到国家安全,因为标准是国家提供的,我们使用它,可能会泄露内部机密、数据,如果各国分割,就无法形成全球性的产业,这块是怎样的情况?
刘海涛:这是对整个产业发展情况的误解。“感知中国”,不是只在中国感知,其实我觉得“感知中国”这个词是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感知”,它的立意更高、更深远。“中国”是指走中国的路,不只局限在中国。现在物联网不也推向国际了吗?没有局限于中国,但它是“感知中国”的平台。因此“感知中国”不是局限在中国,而是走中国的路,不要跟着别人走,不要人云亦云,这是温总理英明的地方,因此提出要走中国的路,走符合中国产业、技术发展的路。
网易科技:这个产业国际化应该不会遇到任何障碍?
刘海涛: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全球标准化本身不是造成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这个统一平台的后窗,如果这个平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没有后窗,虽然是遵循国际标准,那也没有问题。一个产业中,国际标准很重要,我们不能排斥国际标准,而应该主动推动国际标准的发展、影响国际标准,同时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建设“感知中国”。因此我觉得统一标准和国家安全两者并不矛盾。
网易科技:今天听完刘院长的介绍,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物联网的大热,也知道您为什么会被评为09年度央视经济年度人物,回到一年一度央视经济年度人物这个话题上,您对这个概念有什么感受?对这个评选有什么建言?
刘海涛:我觉得评选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除了企业家,对于新产业、新方向,也应该考虑一些。如果按照企业规模、大小来说,物联网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它刚刚起家,刚刚发展,是一个新兴产业。而且今年还比较重视创新。
网易科技:对,往年好象都是一些大企业家。
刘海涛:因为它能够代表一些新的方向,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网易科技:按您的预估,物联网在未来几年产业化能达到怎样的规模?
刘海涛:现在还不太好说,就像你说的,目前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如果技术能跟得上,市场需求规模已经非常大了,我们现在还有些关键技术正在攻关,影响规模产业化,按照国际标准化的路线,应该在两年后大规模进入产业化,而不是现在的模式,会很快了。
网易科技:相信随着核心技术的攻坚和产业化的发展,这个产业也会被更多人物评选所关注,非常感谢刘博士做客网易科技访谈间,希望大家继续关注CCTV2009年度经济人物系列访谈栏目,希望多关注物联网,关注网易科技的访谈,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唐尧
上一篇:温家宝:中国不追求过大贸易顺差
下一篇:构建甘肃特色内河航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