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运用循环物流系统理论,将城市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实施有机结合,规划能够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整体优化的城市循环物流系统,并研究制定保障城市循环物流系统有效运行的发展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类活动高度密集的空间区域,发展模式大多为“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既耗费了大量资源,也使得废弃物数量连年上升,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是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目前,遵循循环经济思想,建设“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型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要议题。
当前资源循环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源循环过程中流通成本过高,导致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从而使得城市固体废物量日益增多,资源循环无法顺利实现。究其根源,是由于当前我国城市的正向物流(以商品物流为主)与逆向物流(以废弃物物流为主)处于割裂状态,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管理目标不一致。正向物流管理更多追求经济效益,逆向物流管理更多追求环境效益,导致正向物流管理中很少考虑资源循环利用,逆向物流管理由于经济效益过低而使得城市固体废物中的可再生资源无法有效循环。因此有必要运用循环物流系统理论,规划能够有效支撑城市资源循环的物流系统即城市循环物流系统,并研究保障城市循环物流系统有效运行的发展对策。
二、国城市物流现存的主要问题
1.城市正向物流现存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大小企业基本都自备运输车辆,原材料及商品的进出大多依靠自备运输,从而降低了城市正向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城市正向物流活动效率的低下还直接导致燃油浪费、车辆无效磨损、道路拥塞、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增多等城市交通问题,使城市交通体系日益不堪重负。具体来看,城市正向物流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维护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物流系统的协调与优化,可以正确指导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的物资资源使用和废弃,对不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可以通过物流系统采取特殊手段,中断其原材料(或产品)的来源,禁止其产品(废弃物)的流出,以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实现。
然而,由于我国引入现代物流理念的时间较晚,物流系统的发展现状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导致资源利用与循环过程的流通成本过高,难以为循环经济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是制约循环型社会实现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体制割裂,不利于资源循环
由于受传统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实行的是分部门物流管理体制;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以城市物流系统为例,我国城市的商品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的管理和运作处于割裂状态,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管理目标不一致。政府对商品物流管理更多追求经济效益,对废弃物物流管理更多追求环境效益,导致商品物流管理中很少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物流由于经济效益过低而使得城市固体废物中的可再生资源无法有效循环,最终造成废弃物大量排放。
2.物流总体水平与循环型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多数企业内部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较高,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到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自行完成。这种自营式的物流模式往往存在着供需波动大、规模性差、设施设备闲置率高、人员不专业等问题,从而造成物流成本增加。尤其是废弃物物流环节,由于日益增加的物流成本,企业往往仅是为了满足“末端治理”的要求,而缺乏促进资源回收的主动性,甚至出现非法倾倒等现象。
3.再生资源的物流系统极不完善,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再生
以北京市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期,再生资源物流进入了无序流动时期,国营回收萎缩,私人企业、个体户占领了城乡市场。再生资源无序流入各省市小工厂,北京市全年有 1000万吨左右流入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市;回收品种下降,仅有废纸、废钢铁、硬质塑料桶等少数品种还在收购,其余近千种废品已停止回收。造成废旧物资随垃圾扔掉,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必须构建能够有效支撑资源循环的物流系统,必须研究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这便使得循环物流系统的研究成为物流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二、循环物流系统的概念辨析
1.循环物流与绿色物流的比较
绿色物流,英文表述是“Green Logistic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中规定,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国家标准根据绿色物流与一般物流的差异,对绿色物流的概念进行了规定。在总体上,绿色物流的目标不同于一般物流。一般物流主要是为了实现物流企业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等,这些目标最终仅是为了实现某一主体的经济利益。而绿色物流在实现经济利益目标之上,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具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的目标。
循环物流与绿色物流都有相似的目的,例如追求节约资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但绿色物流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其具体目标是通过经济、管理、技术等手段,消除物流活动的环境污染隐患、降低污染物排放,避免环境污染,如采取多种措施减少货运汽车的尾气排放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绿色物流带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是物流系统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条件下的自身调节。而循环物流则更具“主动性”,是通过对物流系统结构、模式等进行改革和优化,使其具有支撑资源循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数量的功能,其目标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物流与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相结合的比较
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是从物流流向角度界定的一组成对概念。一般认为,正向物流是物品沿“生产—流通—消费”方向运动的物流活动,逆向物流是与正向物流流向相反的物流活动,是指物品从其消费地向其上一级来源地的流动过程,流动的目的在于补救物品的缺陷、恢复物品价值或使其得到正确处置。逆向物流的内容应该涵盖:①由于损坏、季节性、再储存、残次品、召回或者过度库存等原因而处理的回流商品;②再循环利用的包装原料和容器,③修复、改制或翻新的产品,④处理废弃的机器或设备,⑤处理危险物料;⑥恢复价值。一般认为逆向物流主要包括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回收物流(Returned logistics)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合作的包装容器从需方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并分送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物流学最初的研究对象集中于正向物流,研究范围大体经历了从“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到“综合物流(Logistics)”再到“供应链(Supply Chain)”的发展过程。正向物流的研究目标主要体现于经济效益方面,如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反应速度、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库存水平等。逆向物流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普遍重视。逆向物流得到重视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经济利益的推动,企业希望通过逆向物流的优化获得附加的效益;二是环境意识的觉醒,政府的环境立法日益严厉,公众对生产者责任的期望日益提高,促进了逆向物流研究的发展。
一些学者将循环物流系统理解为“对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进行有机结合”,是双向闭合循环。我们认为将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进行有机结合,虽然从形式上具有了“循环往复”的特征,但是同循环物流系统仍具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将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结合作为一个物流系统,仍然人为分成了相对独立的正向物流系统与逆向物流系统。两个子系统分别具有自己的目标,却缺乏系统整体的目标。系统只有借助于子系统的各自优化与“无缝对接”,才能实现优化。循环物流系统则具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改革和优化物流系统的结构、模式,使其具有支撑资源循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数量的功能,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将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结合作为一个物流系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但是具体的物流运作仍然由两个子系统分别承担,使得物流设施设备存在利用效率低、空载率高等隐患。循环物流系统强调全局优化,由同一物流设施设备同时承担商品物流和废弃物物流,可以实现物流资源使用优化。
再次,从外延上看,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结合,并不能完全涵盖循环物流的类型。如在互利循环中,其物流系统可以看作是正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结合。三、循环物流系统的定义
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循环物流进行如下定义:
循环物流系统是连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支撑资源循环,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实现和保障循环型社会的运行。
循环物流系统的这个定义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确定的范围。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循环物流系统仅是物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范围界定在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尤其是循环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
2.具有明确的功能目标。循环物流系统的根本目标是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资源良性循环运动,是实现资源循环的“动力”形态之一。循环物流系统自身的构建、优化、运行,都要为这一目标服务。
3.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物流系统的发展过程,始终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相连。因此,在当前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从物流系统在社会经济中的功能的角度定义循环物流系统,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更突出了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