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粮食仓储物流为甘肃省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危、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于甘肃这样一个口粮品种缺口较大的销区省份而言,要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现供需基本平衡,既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又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流通产业,以全国粮食流通大市场来弥补口粮短缺问题。粮食仓储物流是确保粮食从初始生产到最终消费安全运行的必要措施和必须手段,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坚实基础。

 

  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党中央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决策以来,甘肃这省粮食部门抢抓机遇,努力争取政策支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粮食仓储物流枢纽网络初步形成,科学保粮技术臻于完善,流通效率日益提高,粮食质量卫生得到保证,粮食仓储物流为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以来,全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总投资5608l万元,投资总额年均递增20%,这在甘肃省粮库建设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甘肃省粮食局仓储处负责人这样告诉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据了解,3年间,甘肃省新建粮库、油罐项目232个,新增仓容、罐容3l.7万吨,维修改造仓容4l.34万吨。目前,全省有效仓容、罐容35l.7万吨,有效率较2007年末提高了6个百分点;国有粮食企业户均仓容从2007年末的0.7l万吨增加到目前的l.8l万吨。粮食仓储配套设施大大改善,全省粮食仓储企业共配备检化验仪器、烘干设备40l7(),运粮汽车l30辆、火车l6节,输送机735台,大中型粮库在主要作业环节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微机控制。粮仓建设在仓型上几经变革,扬长避短,优点更加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建设的浅圆仓、高大平房仓,采用目前国际、国内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手段,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高,更加有利于科学储粮。同时,粮食仓储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分布陇原各地的粮库,技术装备先进,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功能更加清晰。

 

  近年来,粮食仓容总量的快速增加和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除得益于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外,也得益于全省粮食部门科学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机遇意识,得益于全体粮食干部职工奋发向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状态。3年多,甘肃省粮食部门在申请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渠道,自筹资金385l7万元,为夯实粮食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临夏州粮油批发市场、省长城粮油储备库,记者见证了粮食人的建设成果:库区粮仓林立,排列有序,壮观气派;每幢仓房都是20多米的大跨度,大型钢筋混凝土屋架,大型彩钢屋面板,外观气势恢宏,入内视野开阔;6米高的散粮平铺仓内,粮面平整如镜,赏心悦目。这虽然只是粮食人奋发图强、狠抓基础,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但也可以窥一斑见全貌。

  

  甘肃省年产小麦50多亿斤,消费90多亿斤,缺口40多亿斤;省内基本不产大米,每年l0亿斤的消费量全部要从省外采购。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消费习惯的改变,吃市场上流通粮食的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加快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成为解决全省粮食供需矛盾的不二选择。

 

  针对甘肃省东西狭长的地理特征,2006年,省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甘肃省粮食现代物流专项规划》,正式提出“一体两翼”物流建设格局。“一体”是在位于兰州市的省陈官营粮油储备库建设省级粮食现代物流中心,辐射全省,重点是中部地区。“左翼”是在位于武威市的省武威南粮油储备库建设河西区域粮食物流中心,重点辐射河西地区;“右翼”是在天水市第二粮库建设陇东南区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重点辐射东南部地区。为进一步增强中东部地区粮食物流周转能力,“一体两翼”粮食物流项目在位于定西市的省景家店粮油储备库增加了定西粮食现代物流节点项目。

 

  2008年底,四个项目批准立项,预算总投资7750.59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42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58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745.59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浅圆仓10.25万吨、油罐1万吨及工作塔、汽车卸粮坑、罩棚等配套设施。

 

  “一体两翼”粮食物流枢纽工程是甘肃省粮食行业发展史上国家投资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建设项目。为了保障高起点设计、零风险施工,委托国内顶级的浅圆仓设计单位为项目做了精心设计,既体现了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方向,又预留了发展空间。2009年底,4个物流项目全部开工。目前,除定西粮食现代物流节点由于地质复杂等原因,施工期有所延长,其他3个物流项目基本完工,部分子项目已进行了工程预验收。“一体两翼”粮食物流枢纽工程建成使用后,将在甘肃省粮食物流网络中发挥承上启下的连接支撑作用。

 

  记者在省陈官营粮油储备库省级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现场看到,3个雄伟气派的浅圆仓一字排开,拔地而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每个浅圆仓单仓仓容1万吨,直径25米,高27米。火车经铁路专用线运来粮食后,经移动输送设备将粮食卸到卸粮坑,再进入工作塔,散粮经工作塔的提升机提升后,由浅园仓仓顶的栈桥输送设备输送到浅园仓内。出粮时,浅园仓内的散粮从仓底隧道的移动式输送设备水平输送出仓,或通过浅园仓壁侧溜管直接出仓装车。机械化、自动化的设施设备被大量运用,且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大大提升了散粮周转速度,使粮食从卸货到入仓,从出仓到装车的效率比原模式快了数倍。

 

  观念的转变是最大的转变。全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从增加仓容为重点转变为兼重粮食流通效率,实现了新的突破。十年前,粮食现代物流还仅仅是停留在纸上的新鲜名词。仅2008年以来,除“一体两翼”枢纽工程外,全省还新建各类粮食现代物流项目92个。近几年,甘肃省每年从省外购进小麦40亿斤、大米10亿斤,销往省外玉米、小杂粮等粮食品种40多亿斤,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形成,粮食流入、流出渠道畅通,运转高效快捷的全省粮食安全生命线初步建成。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群众消费结构升级,人们更加关注粮食的安全、营养和卫生,对粮食储藏期间的品质保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省粮食局仓储处一位同志形象地说,“粮食在储藏期间,像人一样要进行呼吸,不断地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用来维持种子的生命。粮食的呼吸一方面维持了种子的生命,另一方面又消耗了种子内的营养物质。呼吸作用越强,消耗的营养成分就越多,放出并积累的水分和热量也就越多,对粮食保管就越不利,因此我们保管粮食,既要保持粮食的呼吸作用,又要尽量设法降低它的呼吸作用。科学储粮,通俗地说就是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让会呼吸的粮食休眠,这样才能避免霉变、生虫、发芽,保持粮食新鲜、完好。”

 

  为了让“会呼吸的粮食”安全保鲜,甘肃省粮食部门坚持走“低污染、低损耗、高质量”的科学保粮之路,大力推广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计算机粮情检测等科学储粮新技术,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目前,全省共有65户企业的157.64万吨仓房实现了计算机粮情检测,占有效仓容的44.82%;有35户企业的103.25万吨仓房具备了环流熏蒸条件,占有效仓容的29.35%;有55户企业的138.84万吨仓房安装了机械通风系统,占有效仓容的39.47%。科学储粮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基本杜绝了“陈化粮”,实现了常储常新,确保了粮食品质。

 

  甘肃省省长城粮油储备库职工李明峰告诉记者,“计算机粮情检测,是通过计算机测控软件,检测粮库中粮食的基本情况(包括温度、湿度、水分、虫情等),结合其它粮情(入仓时间、品种、仓型、熏蒸记录等)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粮食有无虫害、是否霉变等。环流熏蒸,是当粮食发生虫害时通过管道把药物输送进仓库,将虫害去除。机械通风,是利用通风机把外界的空气强力压入粮库,进行气体交换,以达到为粮堆降温降湿的目的。通过各种科学储粮技术保存的粮食,无论是夏季冬季,粮库温度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这样优良的存放条件下,市民吃到的就是放心粮。”

 

  除广泛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外,甘肃省粮食工作者还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绿色储粮方法。如薄膜密闭储粮、稻壳压盖储粮、地下储粮、自然低温储粮、综合防治等。以自然低温储粮为例,就是充分利用甘肃省局部地区常年低温的自然条件,使保存的粮食温度不超过15℃,以此来抑制虫霉侵蚀。省打柴沟粮油储备库运用此方法保存的小麦储存期超过15年,发芽率仍在90%以上,其它各项品质指标也保持完好。目前,全省低温储藏的粮食占总库存的三分之一。

 

  为实现科学储粮,全省粮食工作者发扬“宁流干滴汗,不坏一粒粮”的行业精神,坚持每年春季、秋季开展以“查安全、核库存、除隐患”为主要内容的粮油安全大普查,坚持开展“一符四无”粮仓创建活动,定时更新粮食仓储档案记录和管理制度,以检查促落实,以制度促管理,有力推动了科学储粮的建设步伐。尤其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省开展的粮食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新型仓储管理制度体系,夯实了粮食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基础,粮食库存和科学保粮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为了不断提高保粮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了粮油保管员持证上岗制度,目前全省经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的粮油保管员达7526人。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了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已对872名粮油保管员和质检员进行了鉴定培训。同时,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每个粮油保管员都练就了储粮“一口清”“活账本”等基本功,80%以上的粮油保管员具备了大中专学历、初级以上职称,为科学保粮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长期以来,受储粮条件、储粮技术的限制,甘肃省农户储粮装具单一,储粮设施简陋,主要以木柜、石柜、袋装为主,加之农户普遍缺乏科学储粮的技术和意识,造成了粮食巨大损失和浪费。

 

  记者在甘肃省粮食局采访时,仓储处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甘肃省农户年均储粮约140亿斤,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约10-12亿斤。按亩产粮食400斤计算,相当于近300多万亩粮田的产量。”因此,大力推广科学储粮,帮助农民提升粮食储藏技术水平,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既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农增收的需要,也是开发“无形粮田”、提高全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需要,势在必行。

 

  近几年,甘肃省粮食部门积极行动。2008年,在天水、平凉等地实施了农户科学储粮试点,发放科学储粮手册近10000册,推广科学储粮示范仓1300多套,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2009年,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省粮食局编制了《甘肃省2010-2012年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

 

  2010年,在庆阳、天水、临夏、张掖、酒泉、武威、金昌、白银8个市()2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工程,为20399户农户配备科学储粮仓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据悉,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损粮食200万斤。

 

  2011年,甘肃省粮食局将继续积极申请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进一步扩大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的范围和规模,切实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提高全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使粮食部门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记者在此次采访中,所接触的许多业内人士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建立健全高效快捷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是几代粮食人的共同夙愿,是当代粮食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同时,更需要多部门、多行业的支持。今后,甘肃省粮食部门将不断加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使粮食仓储物流在确保全省粮食安全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