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沪钢老板炒棉花巨亏4亿

    实业与资本应该始终是一种螺旋式相辅相成的关系。单纯只是靠做实业滚动发展,最终肯定会遭遇快鱼吃慢鱼的局面;而离开实业的支撑,资本无疑是空中楼阁。

    在国内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各类游资爆炒大宗商品,离奇拉高,又

    仓皇出逃。在这轮“过山车”行情 中,出现了钢贸流通商的身影。这是

    一个产品易于质押变现的资金密集 型的行业群体。

    上海一位钢贸老板,脱离本行转战棉花、橡胶期货市场,最终巨亏4.3亿元,震动了整个上海钢贸商圈。

    尽管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不过,这次事件还是引发了行业人士的集体反思。

    据本报记者调查,当前越来越多的钢贸企业正将资本市场盈利作为主要经营手段。这或许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中国钢贸流通业正处在风云际会转型的当口,从上世纪80年代豪情万丈的投身钢铁贸易,到如今企业心态浮躁,投机之风愈演愈烈。做实业还是做投机?已经引发了行业内人士的思索。

    在各类游资的炒作下,资本市场的诱惑正在不断放大。大宗商品在今年屡创“暴涨神话”。

    以棉花为例,从去年年底开始,棉花价格就开始“打着滚往上涨”。今年925,棉花价格创下近10年新高。国内郑棉期货价格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翻了一番,创出历史新高。“这么短的时间达到这样的涨幅很少见。”多位期货老手如此描述行情。许多人在此时加入了炒棉花的队伍。

    攻势越来越猛的棉花价格同样令梁宏(化名)格外关注。

    这位在钢贸商圈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板,已经拥有上亿身价,在螺线销售领域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与棉花、橡胶等大宗商品热火朝天的场面相反的是:今年,钢材现货、期货市场始终表现纠结,需求不振,走势以震荡为主。许多老板形容,“今年赚钱的时间只有3个月,有6个月都在赔钱,另外3个月不赔不赚。”

    渐渐地,不温不火的钢市行情,已经不能满足梁宏的胃口。

    随后,梁宏开始转战棉花和橡胶期货市场,陆续建仓,从原先小打小闹,搞到后来大进大出。据知情人士透露,梁宏在期货市场投入的资金可能至少有2000万元。在棉花期价最顶峰时他的账面浮盈或高达亿元。

    不过,1110,是许多期货炒家难以忘记的日子。维持了近10个月上升态势的棉花价格突然下跌。就是这天,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发表了“棉花价格上涨过快,主因之一就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热钱炒作。”之后,从第二天开始,棉价“高台跳水”,经历了长达一周之久的暴跌。

    棉花主力1105合约从1110创出的历史新高33720元一路走低,其中最疯狂的5天,价格暴跌了21%。棉花成为大宗商品中的领跌品种。

    让梁宏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棉花价格会一夜之间从天堂跌到地狱。据知情人士反映,短短一个星期的交易日里,梁宏即被深度套牢,期货账户上的浮亏达4.3亿元。

    一家期货公司市场部经理向记者介绍,许多人在这轮极度暴跌的行情中损失惨重。按照12倍的杠杆率计算,梁宏至少投入了3500万元资金在期货市场,而这笔资金绝大部分可能来自银行贷款。

    事发后,“企业的库存、银行账号和一切能质押的资产都被相关部门封存了,原本运作得好好的企业陷入极度的困境。”梁宏所在的钢材市场一位基层组织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记者当时赶到现场时,该企业已经关门。

    家乡政府有关部门在获得消息后,立马赶赴上海。相关政府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说,他们已经启动了紧急救援预案,以全力维系银企之间已经形成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利用地方驻沪商会的平台,组织了本地来上海创业成功的一批大中型企业老板,商讨开展救援活动,动员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据介绍,为了帮助梁宏筹措资金,先后有两家同乡企业不得不暂缓准备上马的项目,帮他度过难关。

    正是由于政府和同乡企业的互助,数十年来,银行和这些企业始终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截至记者发稿时,梁宏这次事件已经基本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

    透过这次个案,行业人士不约而同的陷入了思索:企业应如何处理好行业经营与资本市场之间关系呢?

    当前资本市场风起云涌,投资机会不断涌现。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使得一些钢贸企业开始转战资本市场,赚快钱、赚大钱。随之而来的是资产泡沫化隐忧,以及行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能难以得到重视和解决。

    中国钢贸行业多年以来积累下的“瓶颈”,已经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企业面临的尴尬处境。

    在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钢贸流通企业聚集地——上海,一众老板心态复杂,钢贸——这个曾经几乎令他们一夜暴富的行业,如今变得让他们爱恨交加。贸易模式单一,行情暴起暴跌难以捉摸,价格倒挂成为常态、企业变成融资平台……

    在中国金属流通协会举办的一次行业论坛上,上海工商联钢贸商会副会长任庆平说,据他本人的切身体会,今年许多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甚至割肉出局,少数钢贸企业即使有赢利,也往往来自非主营业务。在这种艰难的局面下,许多企业正在转型,有的甚至在钢材市场卖起了大闸蟹,大量资金正从钢贸行业撤出……

    这期间,众多的钢贸企业正热衷于从资本市场赚取快钱,钢贸资本的逐利性显露无疑。

    面对出逃的资金,任庆平颇为感慨的说,“在同一个经济大环境下。本行业做不好,不熟悉的行业同样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困难。”他诚恳的建议,行业企业不要轻易转行。

    不过,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看来,“我们不能责怪一些企业心态浮躁,毕竟滚雪球式地赚辛苦钱,任何行业都难以忍受。”“当前钢贸行业遇到的上述问题仅仅是,企业在面临行业困境与资本市场诱惑之间,失去了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信心。”

    一些钢老板,从上世纪80年代豪情万丈的投身钢铁贸易,到如今纷纷萌生退意、黯然离场,这种江河日下的低迷景象,与中国钢铁供应链的实际需要产生了极大落差。事实上,在中国钢铁产业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更需要钢贸流通企业家们披荆斩棘、全力以赴。

    王建中说,中国有20万钢铁流通企业,要打造中国特色的钢铁供应链,则必须需要流通企业的参与。

    他说,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钢铁产业会逐渐进入后扩张期,流通行业将逐渐成为我国钢铁产业链上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引导生产、衔接产需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将会日益突出。若没有流通企业的参与,中国钢铁产业链或许难以重塑。

    与此同时,资本与实业其实也并不是矛盾的关系。

    本报记者在对上海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30多位副会长级别以上的公司,进行摸底调查后发现:几乎100%的企业都涉猎资本运作,形式多种多样。上述企业在进入资本市场之前,自身在实业的经营和资金积累上已相当有根基。它们大多利用资本市场便捷的金融手段完成了产业链延伸或多元化扩张。由此可见,资本运营是手段,不是目的。资本运作旨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对此,上海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秘书长李强对本报记者说,实业与资本应该始终是一种螺旋式相辅相成的关系。“单纯只是靠做实业滚动发展,最终肯定会遭遇快鱼吃慢鱼的局面;而离开实业的支撑,资本无疑是空中楼阁。”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