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加快建设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体系

  我国是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2010年发生的贵州关岭滑坡、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云南贡山泥石流等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了千余人的死亡和几亿元的经济损失。受汶川大地震影响,加之极端气候事件,以及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不断上升等因素,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为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更加科学、系统、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事件,我们必须立足防大灾、应大急的理念,加快建设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
 
一、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组织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预案编制与管理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总体来看,我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大力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在国家级层面,虽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和应急中心,但只能针对大型、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开展应急或指导地方开展应急工作,应急中心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省级层面,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组织实施主体是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厅、局)的地质环境管理机构,但因人员编制太少,未能成立专门管理的应急办公室,多数省份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队伍尚未建立,已经成立的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还很不健全。绝大多数地(市)、县国土资源局没有专职地质环境管理人员,没有支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的专业队伍,无法承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工作。
 
  2.应急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地质灾害调查经费投入不足。先期部署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经费一个县(市)20万元,不能对宏观判断的地质灾害隐患投入勘察工作量进行稳定性评价和趋势分析,调查程度较低。二是应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评估的技术方法研究不够深入。目前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多是专家在现场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有针对性的应急监测、处置和评估方法研究很少,需要投入一定的技术力量和经费开展相关理论方法研究。三是群测群防队伍工作经费没有保证。地质灾害大多分布在贫困山区,地方财政经费承担群测群防员工资费用的能力差,监测设备也十分落后;财政经费没有能力保证,靠行政命令部署群测群防工作,极大地影响了群测群防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四是应急培训演练不够,应对突发地质灾害能力亟待提高,需要投入经费开展各种训练和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
 
  3.应急装备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装备刚刚起步,虽然在国家层面已经开发组装了车载应急监测和远程会商系统,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设备也在逐步到位,但在省级以下各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装备配置比较弱。应尽快编制、分级提出地质灾害应急装备标准,推进省(市、区)、地(市)、县(市)各级地质灾害装备建设,改进群测群防员的监测设备和手段,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装备保障能力。
 
  4.统一协调、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目前,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已经形成并得到有效执行,但国家―省―地―县分级应急值守还没有形成灵敏的联动机制,针对某一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的应急响应仍未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
 
二、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化应急队伍建设
 
  以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为基础,立足现有条件,着眼近期需求,统筹优化资源,平战结合,分级分区建设一专多能、反应灵敏、协调运转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队伍,建实建强国家地质灾害应急中心,逐步建成西南、西北、中部、东南、东北和三峡库区六个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分中心,促进和带动各省(区、市)建立省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地质环境监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履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职责,适当扩充技术人员,精细选聘应急专家,合理调整业务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形成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队伍。同时,加快组建省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队伍,建立省级应急专家组,加强基层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县(市)可相应地适度建设应急处置队伍。
 
  (二)应急支撑平台建设
 
  按照《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制定数字化应急预案,建设应急技术平台、配置完善的应急装备、建立应急培训与演练基地、编制应急响应技术标准规范,形成可支撑应急预案快速、高效运行的基础系统。主要内容为:
 
  1.应急技术平台建设。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GIS、GPS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应急中心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形成满足国家应急响应协调指挥和应急管理需要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系统,包括应急值守管理子系统、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应急资源调度子系统、灾情险情分析子系统、应急决策专家支持子系统、应急培训与演练管理子系统、应急队伍评估子系统和专用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等。
 
  2.应急装备建设。根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的装备需求,制定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规划,分轻重缓急配置、改造或研发必要应急装备,建成基本满足专业队伍应急需求的装备系统。
 
  3.训练基地建设。根据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保障、训练、会商和档案存储等需要,建设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训练基地。在北京建设具有应急指挥、室内培训、后方保障、桌面推演、专家会商和档案存储等功能的后方培训基地;在三峡库区建设具有模拟不同灾情险情、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开展应急调查监测和远程会商、模拟避险撤离等功能的现场演练基地。
 
  4.技术标准规范。遵循通信、网络、数据交换等方面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网络互联、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等建设工作,采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人口基础信息、社会经济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基础空间地理信息等数据标准规范,按照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和地方兼容中央、下级兼容上级的模式,形成全国应急响应平台在功能规范、业务流程、数据定义与编码、数据交换上的统一标准化体系。
 
  (三)社会化应急网络建设
 
  依托群测群防体系和社会应急资源,建立应急资源共享平台,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群众参与,推进地质灾害应急防灾减灾进社区,全面提高基层地质灾害应急能力,一旦突发地质
 
  灾害灾情险情,可实现临灾反应、先期处置、就近支援和协作响应。
 
  1.辅助性应急网络。集成社会优势应急资源,尤其是国土资源系统优势技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面临重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响应中,实现就近支援、协作响应,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提供辅助应急支撑。
 
  2.普遍性应急网络。依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结合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建设“地质灾害应急减灾示范社区”,探索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县(市)按需建设应急处置队伍,以点带面推进社会化应急处置网络建设。
 
  (四)应急信息远程会商监控平台建设
 
  以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专项和公共信息,建设满足地质灾害应急需求的信息平台。
 
  1.远程会商系统。通过有线网络、卫星通讯网络,架构国土资源部、应急中心、灾害现场的远程通讯与信息传输,推进“平灾兼容”的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为应急指挥、信息传输和远程会商等提供通讯与信息保障。
 
  2.远程监控系统。依托全国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网络和重点地区监测网络,基于调查、监测和治理工作成果,实现灾情速报与动态跟踪;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架构灾害现场与后方应急中心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为全国地质灾害及时反映及处置等提供视频值守平台。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一些配套保障工作,如: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起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争取多方支持,形成以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积极申报关键技术研究经费,支持关键领域科研和发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注重成果转化、推广与应用;细化应急预案,统筹国土资源系统应急资源,综合社会专业资源,协调联动,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运行保障。
 
       (作者: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