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已过去一个多月,9.0级强震的巨大破坏力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唏嘘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脆弱。今天,是玉树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那场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天崩地裂依然是许多人心底的梦魇。
于是,“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越来越引起大众的注意和重视。“应急避难场所”,是指那种“加入防灾功能,具有应急避险功能,具备平灾双重功效的城市广场、公园或公共绿地”。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在灾难发生后迅速安置人群,成为灾民暂时生活的地方。
作为处在地震带上的山西省,2009年3月至今,相继发生了5次4级以上有感地震。如果灾难一旦发生,我们该去哪儿避险?山西的避难场所建设现状如何?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和调查。
“公园出现了几次大规模人群聚集,都是在深夜。”太原市迎泽公园基建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0年2月20日夜里,因为“谣传要地震”,太原许多市民都来到了市中心面积最大的城市绿地——迎泽公园里躲避。2010年6月5日,阳曲县发生有感地震,太原市民又一次“逃出”家门,到公园里来“躲地震”。
王长流今年61岁了,家住青年路满洲坟社区。在他家门口不远,就有一块醒目的标志牌,写着“前方500米,应急避险场所”。这两次“躲地震”,他和家人都去了离家最近的迎泽公园。“按照指示牌,我还可以到五一广场去躲。”
王长流知道可以跑到公园去躲地震,却不知道去了公园之后怎么办。第二次“躲地震”跑到公园后,他和儿子走散了。公园里到处是人,儿子的手机打不通。在黑暗中慌了神的王长流顺着湖边找,最后挤到另一个出口了,也没找到儿子。直到凌晨,王长流才打通儿子手机。而此时,儿子也正在疯狂地找他。“晚上,灯没有打开,公园里没有广播,整个乱套了。”想起那一刻,王长流仍心有余悸,他在寻找儿子时扭伤了脚。他看到,有的是孩子和父母走散了,有的人丢了东西。“幸好后面没地震,一些人就散去了,要是真地震,我估计有人会被挤倒。”
迎泽公园是太原市内最大的开放式公园,平坦开阔,绿地面积大,早在2007年便已列入了应急避难场所名单。近日,记者来到迎泽公园探访。一进东门,就看到一根挂有应急供水、应急棚宿区、应急指挥、应急厕所、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灭火器、应急物资供应等7种图示的指示杆。
尽管指示牌上有很多应急设施和地点,但事实上这些地点都无法正常启用。记者在迎泽公园内找了半天,在一处篱笆后面的大树下看到了“应急消防”的牌子,周围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场地也不宽敞,停不下几辆消防车。而紧邻此处不远,另一棵大树下,挂着同样大小的一个牌子——“应急医疗”,除了牌子外,别无他物。
指示牌上面指示的应急厕所和应急水源则根本找不到。
“从2008年挂了牌之后,怎么引导,怎么启用,我们都不知道。后续的工作得完善,得能使用。”提起这些牌子,迎泽公园基建科的张敏科长很无奈。很多市民询问他,牌子上的应急设备在什么地方,他也无法回答。
4月10日,记者来到了晋城市泽州公园,这是我省建成的第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记者在大门口看到了醒目的“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牌”和“引导地图”,应急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在公园设有三处。公园被分割成三个区域,可以独立供电和管理。地震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发生突发灾难,这里可以容纳4万人长时间避难。
该公园避难设施的匠心设计随处可见:公园桥边的小卖部是个应急广播站;小卖部的仓库同时是应急物,储备库;山顶草坪在应急避难时期就成了直升机坪。有些“机关”巧妙地融在了景观设施中。比如公园草坪里加着井盖的应急水井。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别小看这个水井,它可以保证这个避难所4万人的日常用水。记者见地上有一排十几个加盖的下水道,它实际上是应急厕所,它的地下连着近旁的公共厕所。如果发生8度以上烈度的地震,公共厕所就有可能倒塌,在上面搭起帐篷,就能将此设置为暗坑式厕所,当使用时在下水道上面加设临时蹲板,便具备了水冲厕所能力。在应急停机坪的草坪上,一个小孩正和奶奶在放风筝,记者上前询问:“如果地震,来到这你们觉得安全吗?”一旁的奶奶告诉记者:“看着这周围啥设施都有,去哪住去哪喝水都知道,甚至还有淋浴洗澡的地方,咱这心里不慌!”
目前,泽州公园已具备了18项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符合国际1类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准。
山西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闫正萃介绍,一个合格的应急避难场所,首先要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另外还要可供居民紧急疏散和临时生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最起码应具备简易安置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的设施、应急供水供电设施、应急排污和应急厕所等,在此条件上可增设应急消防设施和物资储备设施,甚至增加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等。
“我们建这个(避难场所)可是费老劲了,求了多少人都说不清了。”晋城市地震局办公室,武建民副局长谈起泽州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时这样说。
谈起建设之初,武建民直摆手说“一言难尽”。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省提出兴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计划。“当时局里都觉得是件好事,到省里考察了一下,还专门去了趟太原的迎泽公园,但发现迎泽公园并没有符合应急避难场所要求的设施设备,最后大家决定去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考察。”
赴京考察之后,晋城市地震局决定以“北京元大都模式”在晋城兴建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避难场所。选址是市区的泽州公园。武建民副局长说:“一方面公园绿地面积大,天然具备应急避难场所的条件,安全、通达,而且公园的很多设施可在充当应急避难场所时使用,比如它的广播、路灯和水源系统,但当时考察下来,要建一个符合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光改造费用恐怕就要上千万元。”
而当时地震局只申请到了20万元的经费。为了用有限的经费干成这件事,地震局的上下领导开始和各个部门“练腿脚,磨嘴皮”。“光园林部门去就不下几十次,因为公园归他们管,所有的牌子,工程都要他们牵头进行。”晋城地震局的几个领导分头公关,有的管自来水,有的管消防。在一次又一次的协调中,把应急避难场所里的各个功能设施分解到各个部门,如自来水公司负责应急水源,消防部门负责应急消防。终于在2009年年底建成了我省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
目前,我省朔州市的人民公园和临汾市的古城公园,都在建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这两个公园是2010年建成的新公园,当地政府正在加大投入,使之具备避难功能,购买避难场所所需的特殊设备。
目前山西验收合格的应急避难场所只有三处:晋城市泽州公园、临汾市古城公园和朔州市人民公园。
中国的“避难所”建设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中国地震局考察过日本的防震经验后,首次把建设“地震救援队”和“应急避难所”,作为两大发展的目标。2006年,当时太原正在大规模改造迎泽公园。太原地震局提出了利用迎泽公园改造时机,建设山西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的方案。当时东南亚海啸刚过去不久,人们的防灾意识空前高涨,于是这个方案受到了重视。
2008年,国家推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山西省地震局基于标准于2009年提出了一个全省1.5亿元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希望在全省县区内建设357处2、3类避难场所,在11个市区内建33个1类避难场所,用一年的时间建成能容纳城市1/3人口的避难场所。但一个小插曲让此事束之高阁,在2010年2月,省内一些地区传出了“地震谣言”,有人担心此时大规模兴建避难场所可能会加剧谣言的传播,于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集中建设便停了下来,没有获得省预算立项。
2010年6月5日,阳曲县发生4.6级有感地震。由于地处省会近郊,这场地震让避难所建设又重新回到关注重点上来。在山西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省内各市首先开始了“应急避险场所”的规划。山西省建设厅防震办陈贵平主任告诉记者,2010年全省各市规划出了应急避险场所的方案,在这些避险场所中挑选条件优秀的作为避难场所来建设。太原、临汾、晋城等市也在媒体上公布了这些避险场所的名称和覆盖地区,并投入资金挂上标牌。记者了解到,在山西省政府的主抓下,全省共规划出274处应急避难场所,1235处应急避险场所,总计3317万平方米。从这个数字上来看,已经接近于国家应急避难场所人均1.5平方米的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从2005年首次提出至今,我省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缓慢。避难场所分两种
从规划来讲,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和长期两种。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的空地,具备就近、安全、通达三条原则就可,因为规范低被称为“应急避险场所”。而长期避难场所还需要有较完善的所有“生命线”工程要求的配套设施,如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另外,还要预留安排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这被称为应急避难场所。
我省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
1 不少场所设施还不健全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涉及许多方面,就前文中提到的“避难公园”模式来讲,就涉及到应急办、城建、园林、地震、民政、卫生等多个部门。而对其大多实行的是改造方案,也就是利用公园原有的设施,再配备一些应急避难场所特有的设备。而在记者采访的各地市中,许多避难场所只是挂有指示牌,其应有的应急供水、供电、广播通讯、医疗、物资供应、厕所等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设施并不健全。很多地方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基本的生活设施不具备,充其量只是一个灾后的群众临时安置点。
“如果只挂牌,没有设备设施的避难所可能成为次生灾难发生地。”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的处长闫正萃告诉记者,2006年美国奥尔良飓风的那次灾难,当时有30万市民涌入了奥尔良体育馆。此处本来也是避难场所,但由于设施多年没用,不能够正常启动。体育馆内食品、药品短缺,甚至出现了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不具备功能的避难场所会因为人员的大量聚集而造成更多的灾难。”
2 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不够
山西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闫正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设改造成一个符合国家1类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大约投资500万左右,而建设2类和3类,投入大约都在几十万元。这笔看上去并不多的投资却并没有落到实处。记者从山西省建设厅了解到,目前省里对各地市的避难所建设并不投入资金,规划也只是报批审核,主要由当地政府投入,而一些基层政府,显然并没有重视此事。2010、2011年连续两年,山西省政府都与各地市政府签署了“防震目标责任书”,明文规定各市政府要建成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但直至2011年4月,建成完工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只有前文提到的三处。
而建设一个功能齐备的避难场所,一些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这毕竟需要额外拿出资金。临汾建在古城公园内的避难场所,是在当时的临汾市长罗清宇强力支持下建成的。罗清宇之前担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长期和地震部门打交道,了解和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到任后主抓了地震避难场所的建设。而其他两处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也是依靠书记、市长重视才得以完成。目前,我省各地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少、规模小、标准普遍不高,而地方政府投入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同样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开始的以提高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为目标的“校安”工程,由于有100个亿的省财政资金强力支撑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于2010年年底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制定的目标,成为全国的模范。
除了公园,避难场所可以建在室内公共的场馆里。如果在室内场馆建设之初设置,则可用远远少于改造避难场所的费用建成一个功能齐备的“避难所”。但记者从山西省建设厅了解到,目前我省正在新建的大型体育场馆却没有这方面的功能。新建的体育场馆只承担着单一职能,符合抗震标准就可以了。
与建设硬件上的困境相比,“避难所意识”在人们脑海中的建设显得更加艰难,到目前为止,这些应急避难场所并没有主动使用过的记录。2010年发生的两次与地震相关的事件并没有让这些应急避难场所发挥作用。太原市迎泽公园基建科的张敏科长告诉记者:“当时算得上是被动无意识的使用,公园里已经涌进来了很多市民,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上岗值班了,但没有专人指挥和安置。”而记者了解到,事情发生后,各地市政府也并没有向省政府报告此事,没有人来组织开启市民进入应急避难场所。
按照《山西省地震应急预案》,在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时,当地政府要及时开启地震避难场所,市民自由前往。但“避难场所应该是伺机启动,产权单位要主动。”山西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的处长闫正萃说,应急避难场所不只是应对地震,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等情况下也要发挥作用。
而近年来接二连三的大地震使得这种意识开始加强,“在灾难中学习避难”。2010年,太原市政府将防震减灾的事业经费从原来一般财政收入的万分之三,提高到了万分之五。在2011年4月1日的“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山西省政府与各地市负责人签订了“2011年防震减灾的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到今年要在每一个地市建设一处符合国家2类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