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为满足“面子消费”、“送礼消费”等畸形消费形态的过度包装商品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2010年4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为满足“面子消费”、“送礼消费”等畸形消费形态的过度包装商品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国标规定商品不得“化浓妆”
对于《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出台的背景及原因,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目前市场上少数商品过度包装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从源头抓起,加强商品过度包装管理,整治商品过度包装之风,减少资源的消耗,国家标准委组织专家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参考国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这项国家标准。针对“过度包装”的限定,国家标准委在2008年7月完成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食品和化妆品要求》的征求意见中,对其作出了如下定义:超出正常的包装功能需求,其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超过必要程度的包装,就是过度包装。
对于产品的过度包装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早在2008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举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该条例(草案)共七章四十四条,包括过度包装的判定、法律责任等,要求商品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55%;除初始包装外,商品包装层数不得多于3层。除初始包装成本外,商品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15%。相关质检部门可对违规行为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
“国标”规定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食品和化妆品部分的基本要求、限量要求和限量指标计算方法,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空隙率、层数和成本等三个指标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分别是包装层数3层以下、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
同时,针对饮料酒、糕点、粮食、保健食品等过度包装现象较为严重的商品,标准指标要求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饮料酒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50%。
业内人士认为,该标准的发布实施为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包装超过3层的并不多见,搭售礼品的现象也明显减少。”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和引导,过度包装现象得到缓解,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空隙率大;二是包装物重量过重;三是包装成本难以计算,消费者很难知道包装成本是否过度,给消费维权及执法带来困难;四是材料组成复杂,不仅加工复杂,也会给今后的回收工作带来困难。
酒企应理性应对
酒类产品的豪华包装在市场上已经屡见不鲜,随之对应的则是动辄就成千上万的销售价格。“包装比酒贵”似乎成了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不知道的商业“潜规则”。
“这其实也是消费者的一种面子心理在作怪,而企业也就迎合了这种心理,出现了包装越精美越豪华,消费者反而趋之若鹜的现象。”北京方德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酒业营销专家孟跃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社会的主体之一,酒类企业关注的焦点是利润,但这是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在打造节约型社会中,企业除了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之外,还要学会引导消费者转向理性的消费。
早在2008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在分析酒类产品经济形势中就曾指出,产品的过度包装,特别是在中高端白酒中尤为突出,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奢靡之风,更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显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调查中,《华夏酒报》记者也注意到,大多数的酒商品过度包装集中在礼品酒上。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部分大型商超中,专门的礼品酒展台上,一款茅台镇生产的礼盒,售价为598元,转摘于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大大的礼盒内放着两瓶425ml的酒,盒子中铺垫了一层密密的白绒毛,外包装则被木制龙形雕塑围绕着;而一款五粮液贴牌酒售价则高达1280元/瓶,内衬华贵的黄缎,外包装也是金光灿烂。
不光是白酒,葡萄酒的礼盒包装也是面面俱到,一个礼盒内除了酒还搭赠了温度计、开瓶器、金属瓶塞等附属物。
然而,在采访中,部分酒类经销商也表示对酒类产品的“过度包装如何定量界定存在异议”。他们认为,酒类等商品的包装中体现了一种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不应过多地强调包装物的成本,要满足馈赠的需求,显示高贵的气质,也不应过多强调包装的价值。
“比如说,葡萄酒礼盒中诸如开瓶器这样的物件,本身就是商品的一种附属物,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和价值关联,并不应该算入过度包装之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表示。
据悉,很多酒类生产企业其实已经注意到了过度包装给企业本身带来成本的加剧反应,而一些白酒企业也亲力亲为,大力开发简约包装的酒,甚至大力推广高品质的光瓶酒。
“省下一切不必要的成本,为中国大众打造超值年份酒。”这是2008年10月,在第79届秋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江苏分金亭酒业有限公司的一句口号,让年份酒放下了高贵的身价而回归其自身价值所在。
“砍掉多余的广告宣传成本;砍掉外盒等包装成本;砍掉多余的经销环节成本;把所有省下的成本用来提高酒的品质。”分金亭酒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军如此解释企业推广光瓶酒的初衷。
据调查显示,光瓶酒在日常消费和小型酒店走量最大,而随着消费者的逐渐理性,日常消费和小型酒店中低档的盒装酒并不被认可,相反,光瓶酒给人一种实惠的感觉,具有亲和力。
同样,青睐光瓶酒的还有河南张弓酒业有限公司,他们也早在2008年推出了“去掉包装喝好酒”、“100元的酒卖50”为主打卖点的“超值酒”。 这种显而易见的实惠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超值酒”在市场上也很快流行了起来。
“只要产品品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根本无需通过过度包装来提升价值。”张弓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刚认为,“超值酒”去掉的是包装,提高的是酒质,另一个层面,它也在提醒消费者,你喝的是酒而不是包装。通过强化“去掉包装喝好酒”这一诉求,更能加深消费者的印象。
倡导低碳消费
哥本哈根大会之后,“低碳”成了一个热门词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这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与此对应的是,近年来,白酒、啤酒、果露酒、黄酒等酒种的产销量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伴随产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日益严峻;协调酒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事关行业健康运营,而且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呼吁低碳经济显然与酒类行业正在身体力行的倡导简约包装不谋而合。
当然,除了不少白酒企业在包装上力行“低碳”经济外,在葡萄酒行业,也出现了包装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盒中袋、利乐包、纸盒装,甚至塑料瓶、铝瓶等,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即重量轻。这些形式的包装简单、实用、环保,同时,也降低了葡萄酒包装和运输的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在循环经济一直走在酒行业前列的啤酒行业,虽然没有更多沉重的包装因素,但是低碳的概念依然深入人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也一直呼吁,中国品牌只有完成从价值链最低端的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品牌和技术高端的转移,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他表示,科技给中国企业的未来提供了新境界,而这种科技的力量,也正是“低碳经济”的未来。
可以预见,伴随着低碳消费理念的逐渐成熟,“有机、绿色、低碳,追求生活质量”将成为当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者不仅仅考虑“面子”的问题,更注重考虑产品的“绿色、健康、环保 ”。
责任编辑: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