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谈新中国60年铁路事业

 


 

访谈实录

让“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早日变成现实

 

提要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高速铁路、机车车辆、高原铁路、既有线提速等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8月1日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列车时速达到了3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高的铁路,中外媒体形象地称之为‘中国速度’。”


  谈起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的话语中充满豪情:“‘中国速度’,既是指我国高速列车的速度,也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我们国家的腾飞巨变,铁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提速和高速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如今,中国人坐火车有一个切身的体会,速度越来越快了,时空距离越来越短了,舒适度越来越高了。铁路的“提速”和“高速”,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火车头”,成为推动人们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新的“时尚因素”。


  “最有说服力的,是京津城际开通后形成的巨大效应。”刘志军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之后产生了两大效应,一是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两地间的经济、人员、文化和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京津两地GDP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在天津购买房子,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的‘同城化’日益明显。”刘志军还如数家珍似的告诉记者:“除京津城际铁路之外,去年以来,时速250公里的合肥~南京、合肥~武汉、济南~青岛、石家庄~太原等客运专线也相继开通运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高速铁路提供的服务。”


  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是以1997年到2007年铁路六次大提速为基础的。作为六次大提速的组织者,刘志军对铁路提速有着深切的感触:“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运力与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新线建设,但新线建设周期较长,而通过实施既有线改造来提高列车速度,增加运输密度,是短时间内扩充运输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六次大提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以较小的代价和较短的时间带来了运输能力的迅速提高,仅第五次和第六次大提速,运输能力就提高了50%以上。”刘志军紧接着说:“尤其是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我们在跨区域的中心城市之间和城市密集地区大量开行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250公里,按照目前世界上对高速铁路的界定,当时我国就已经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六次大提速和高速铁路的发展,对人民群众来讲,意味着更多的实惠,这让刘志军感到欣喜:“实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运产品更加丰富,旅客列车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还推出了普通旅客列车、夕发朝至列车、一站直达列车、高速动车组列车等多种客运产品,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二是旅行更加快捷,我国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列车运行时间,比1997年第一次大提速前普遍压缩了一半以上,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三是旅行更加舒适,铁路新型客车大量投入运营,旧的车辆也进行了全面改造,动车组列车更是为旅客提供了高品质的乘车条件。”
 

 以高速铁路为标志,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已翻开崭新的一页。刘志军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大规模铁路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展开,到目前,全国开工建设新线总规模达到3万公里,到2012年开工建设的新线总规模将达到5万公里,今年铁路将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在建设的新线中,时速200公里——350公里的客运专线将达到1.3万公里。今年年底前,时速350公里的武汉——广州、郑州——西安客运专线和时速250公里的宁波——台州——温州、温州——福州、福州——厦门客运专线也将通车。京沪高速铁路和哈尔滨——大连、北京——石家庄、石家庄——武汉、贵阳——广州、南宁——广州等客运专线和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铁路建设正在顺利推进。同时,我们还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现代化客站。这些新建的客站,普遍做到能力充足、功能完善,与地铁、公交等无缝衔接,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极大地方便了旅客出行,铁路现代化的成果将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货运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实现了货运的大发展,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仅有5589万吨,到2008年达到33亿吨,是1949年的近60倍;货运周转量1949年仅为184亿吨公里,到2008年达到24817亿吨公里,是1949年的135倍。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实现持续大幅度增长,平均每年增长2亿吨以上。这样的幅度,前所未有。目前,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刘志军自豪地说,铁路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青藏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把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运营管理要创世界一流水平”;温家宝总理要求我们要“建好管好用好青藏铁路”。铁路建设者和运营单位职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不仅在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上取得重大成果,建成了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而且实现了青藏铁路安全平稳运营。青藏铁路开通运营3年来,共运送旅客899万人,格尔木至拉萨段完成货物到发量697万吨,有力地促进了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


  刘志军向记者介绍:“重载是世界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铁路扩充运输能力的重要措施。2003年以来,我们依靠自主创新发展重载运输,在世界铁路重载运输舞台上抢占了制高点。在大秦铁路,采用大功率机车、大轴重货车、列车控制同步操纵等新技术,密集开行1万吨和2万吨重载列车,2008年煤炭运量达到3.4亿吨,是原设计能力的3.4倍,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高的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同时,我们在京哈、京沪、京广、京九、陇海、沪昆等主要干线普遍开行5000吨至6500吨重载货物列车,其他干线列车牵引重量普遍提高,为货运量的不断增长提供了可靠保证。”

 

  刘志军在谈到铁路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时,列出了一串数字:“全国铁路90%以上的货运运力用于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全社会85%的木材、85%的原油、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60%的煤炭运输是由铁路完成的。在抗洪抢险、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铁路在人员和物资运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谈到进一步扩大铁路货运能力时,刘志军十分兴奋:“在大规模铁路建设中,我们将加快区际大能力通道建设,建设一批连接东中西部的区际干线和煤运通道,到2012年年底,将新增1.3万公里区际干线,形成横跨我国东西、纵贯我国南北的大能力货运通道,届时,铁路将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运输保障。”


必须倍加珍惜铁路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2.2万公里铁路,其中,近一半处于瘫痪状态。经过60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到2008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8万公里,路网质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时速60公里以下的低速铁路,发展到120公里的常速铁路,又发展到140公里至160公里的提速铁路,现在达到200公里至350公里的高速铁路。铁路技术装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蒸汽机车时代,发展到内燃和电力机车时代,又发展到现在的高速动车组时代。


  在谈到近年来我国铁路之所以能够形成“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局面时,刘志军感慨地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发展迎来了极为难得的黄金机遇期。这几年铁路的加快发展,首先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部署,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了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目标和措施,绘就了我国铁路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中国铁路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其次,得益于各省市自治区、国家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铁路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政策、资金和征地拆迁等方面给予铁路大力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期盼铁路加快发展,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鼓励和鞭策,形成了加快铁路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得益于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铁路路情的自主创新之路,在许多重点领域掌握了关键技术,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我国高速铁路、高原铁路、既有线提速、机车车辆、重载运输、列车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得益于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经过60年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冶金、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为我国加快铁路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如果没有强大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支撑,铁路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


  回顾历史,刘志军说:“铁路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60年来铁路形成的坚实基础。”面对记者,刘志军动情地说:“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不仅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传承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在这种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创造更加灿烂的今天和明天。”


  有人说刘志军是“站在火车头上的部长”,每逢关键的时候,他都添乘机车进行现场检查和指挥。“作为铁道部部长,我登乘机车是分内的事。铁路运输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国铁路每天有3000多趟旅客列车,3万多趟货物列车昼夜不间断地运行,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大意,我深感责任重于泰山。特别是新线开通、提速试验和节假日期间,我都会登乘机车到沿线去检查,这样做,我心里踏实。”在刘志军的带领下,如今,铁路各级领导添乘机车已成为制度和习惯,这对于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确保运输安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接触过刘志军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句话常挂在嘴边,那就是“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和“苦干实干拼命干”。“这是我的工作理念。”刘志军说,“前一句讲的是一种精神,就是要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坚持科学发展,永不松懈、持之以恒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后一句讲的是一种作风,当前,我国铁路发展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不拿出点拼命精神是不行的。”

 

中国铁路的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在世界铁路的发展史上,今天的中国铁路正以其加快建设发展的历程,书写着辉煌壮丽的篇章。


  刘志军介绍,目前,全世界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共120个,从路网规模看,我国位居世界第三,美国是27万公里,俄罗斯是8.5万公里。到今年年底,我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8.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超越。


  谈到铁路发展的未来,刘志军意气风发:“我从2012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段,介绍铁路未来的发展前景。”


  “从现在起到2012年,未来3年是我国铁路发展的重要节点。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目前8万公里达到11万公里以上,电气化率、复线率分别达到50%以上。届时,我国发达完善铁路网初具规模,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初步缓解,‘一车难求、一票难求’的现象会有较大改观,不仅货物运输能力大幅度提升,而且旅客能够充分享受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舒适的服务。”


  “形象一点说,乘高速列车从北京出发,1小时内能到达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城市,2小时就能到达沈阳、济南、郑州、太原等城市,3小时能到达长春、大连、南京、合肥、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哈尔滨、上海、杭州、武汉、西安等城市。除乌鲁木齐、拉萨等个别城市外,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将在8小时以内。”


  展望2020年,刘志军充满信心地说:“到那时,我国铁路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干线实现客货分线,贯通东、西、南、北、中的区际干线网全面建成。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将达到1.8万公里,我国主要城市密集地区将建成城际铁路网,运输能力总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愿望将真正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