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借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之际,山西下决心改变省内单一煤炭经济产业结构,欲终结“小煤矿”时代,大步推进“大煤炭经济”。在政府出台的整合规定的这张特制渔网中,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如小鱼一般纷纷从网中漏出,留下的十之八九都是有国资背景的大型企业,“国进民退”的趋势明显。然而,此次煤炭整合不仅是一场“大小”整合,更是对煤炭产业的重组、对产权更替、对资源的再分配,存在以下几点疑虑:
一、产权形式改变能否根本上改变目前煤炭粗放式发展模式。
从山西煤炭“国进民退”来看,产权变更仅仅是让拥有集约化生产条件的国有资本具备庄家资格,但要想根本上实现集约化发展,必须是整合资源、理顺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使得产业具备了自我完善、自我成熟的条件。但实际上,整合、理顺煤炭产业结构是很困难的。当前就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山西有为数不少的“鸡肋”煤矿如何处理,采用机械化、增加投入,扩大规模,长期来看,投入效益不佳,如果放弃关闭有些可惜,维持现状,尚可再挖几年;二是一些较大规模煤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不能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拆除成本高,而且实施困难。
二、煤炭行业垄断程度提高,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目前,山西煤炭整合也影响到内蒙和陕西等地区,作为我国煤炭主要产地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煤炭生产国有化程度大大提高,其结果是推动煤炭生产行业垄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强势的国有企业控制产量以及定价权,将推动下游产业成本增加。
三、产业发展“青黄不接”,风险增大。
由于此次整合的力度和速度都是出人意料的,因此势必造成山西地区产业转型的速度远远慢于改造的速度,其结果是在未来一、二年里,山西产业发展处于“青黄不接”地步,一方面,原有经济增长点大量被削减;另一方面,新产业发展不够成熟。这势必造成山西经济面临下滑的危险。
四、整合后,新的利益格局面临博弈。
首先是地方政府收入缺失带来的问题。山西省现有91个产煤县,相当多地方财政收入的40%至50%来自煤炭,如果煤窑被关闭,将造成地方政府收入大幅下降,长期来看,地方财政将形成巨大的缺口。面对缺口压力,地方政府或将重新回到依靠煤炭产业的老路,小煤窑难以杜绝; 二是如何解决工人失业问题,也将考量管理者的智慧。初步估计,大批小煤窑关闭将造成约10万人失业,而“国进”的国有企业吸纳就业不足其20%,大量失业人员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国进”比重过高,缺乏监管,在地方政府收入下降压力下,容易遭受民营企业寻租行为,进而造成部分地区煤炭生产打着国字旗,但仍是小煤窑的事实。
五、资源整合造成地区资本失衡。
大量民营资本从煤炭行业退出,短期内政府、企业难以注入同等甚至更多数量的资本,从而造成该产业资本失衡。据了解,目前,山西煤炭约有3000亿元民营资本退出市场,而山西政府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尚未拿出同等数量的资本注入,按照山西政府说法, 需要“按揭”,慢慢偿付。
责任编辑:谢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