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国“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

1. “十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在交通设施总量、运输能力供给,以及运输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1.1  交通运输量与经济走势趋同

 

  (1)自“十五”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GDP持续在高位运行。2001年--2004年GDP年均增长8.6%。

 

  (2)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的变化与经济走势相同。2001年--2004年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 5.0%和11.4%;扣除远洋运输量, 2001年--2004年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4.9%和6.0%。

 

(3)港口吞吐量发展加速,2001年--2004年年均增长达到16.5%。

 

    1.2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快速增长

 

  (1)铁路营业里程预计达到 7.5万km,增长约10%;复线率达到 35%,提高4个百分点;电气化里程超过26%,提高约1个百分点。

 

  (2)公路里程为195万km,增长约40%,其中高速公路增长1.5倍,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16%左右,提高2.5个百分点。

 

  (3)内河航道里程可达13.5万 km,比2000年增长13%,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基本达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

 

  (4)长输油气管道里程约4万 km,增长60%,增长快速。

 

    (5)港口生产性泊位3.6万个,增长9.6%。其中深水泊位达1000个左右(其中5万t以上泊位203个),增长率达到27.6%,约为泊位总数增长水平的2倍,表明港口泊位的质量快速提高。

 

    1.3  交通运输设施与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1)铁路列车运行速度提高,旅客列车时速达到160km,货物列车时速可达100km。

 

  (2)铁路重载技术取得突破,煤运列车质量达到1.2万~1.5万t。

 

  (3)铁路集装箱双层列车已经在京沪铁路试验开行。

 

  (4)沿海港口集装箱、油气、矿石等10万t级以上的大型专业化泊位达到37个。

 

  (5)高速公路和大型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6)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大马力机车、高档客运汽车和专业货运汽车、大型专业化远洋船舶、现代支线飞机等装备应用程度得到提高。

 

    (7)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路的成功投产,表明中国交通正在迅速向以高技术集成为显著特征的现代运输方式迈进。

 

2.“十一五”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及制约

 

  2.1  对交通运输需求数量和质量及可达性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改善经济社会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将由2003年的39%提高到 2010年的53%。为此,要实现交通运输的全面、协调发展。

 

  (1)进一步改善城市间运输系统,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对运输需求总量的增加,又要不断提升运输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加快发展农村和落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基础支撑条件和创造公平发展机会。

 

  (3)“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客货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6%和4%~5%。

 

  2.2对运输大通道的要求

 

  我国工业化进程正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工业化发展进入了大规模生产、市场化经营、上下游联动、构建工业化链条的轨道,区际间贸易量和主要原材料贸易量增加,货物流通的市场半径扩大。首先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其次重化工业具有附加值与技术含量高、中间产品比重大的特点,产生大量市场需求和价值量高的产品。

 

  (1)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效、方便、快捷的综合运输系统,不断满足运输需求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要求。

 

  (2)加快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满足大宗货物运输需求,缓解并力求最终解决运输供求紧张的矛盾。

 

  (3)加快建设和完善既能满足能力需求又可达到速度条件的运输通道,尤其应解决产成品等高价值货物的运输质量需求,提供质量优、时效性强的运输服务,同时降低运输成本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2.3 对运输品质的要求

 

  随着GDP总量扩大和增长质量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由此带动新的消费热点形成,诸如住房、汽车、旅游等大宗消费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导型消费热点。新时期客货运输需求,无论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都将上升一个档次,导致交通消费结构升级。

 

  (1)旅客出行次数增加,并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中多样化、个性化运输需求不断发展,汽车消费大众化。

 

  (2)快运业务增长迅速,以物流为代表的及时运输方兴未艾。

 

  (3)对高速交通系统的要求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及未来阶段的显著特点,这需要有城市间和城市内大容量的快速运输方式支持和大能力的快速交通设施保障。

 

  (4)提高客运品质和货运效率,使交通运输从“走得了”的较低级需求向“走得好”的高品质服务需求转变,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性、快速化运输服务的要求。

 

  2.4 对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的要求

 

  随着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与交通发展有关的土地、能源、城市空间和污染控制等对交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客货流密集地带运输方式选择问题突显。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中国交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1)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污染压力愈来愈大。

 

  (2)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圈,土地资源不足,交通设施的建设成本越来越高。

 

  (3)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运输通道的线位资源越来越紧张;沿海深水岸线和沿江岸线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开发使用问题突出。

 

  (4)交通运输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将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

 

3.“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交通发展政策,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为交通发展的政策目标,支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大发展过程,大幅度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解决网络结构层次性矛盾和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全面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通达性,逐步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适应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1 以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综合运输大通道为重点,以铁路改革为突破口,增加运力供给,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市场体系,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1)搞好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主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发展,继续保持高速公路建设的良好势头,搞好油气管道、内河主航道、港口主枢纽、干线机场的建设。

 

  (2)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增量提高和存量升级,抓好农村交通、三大城市圈(三大重点区域)和特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加快与综合运输大通道连接的次干线和支线的建设。

 

  (3)交通运输发展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高效、快速、安全、舒适、便捷的运输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措施,扩大服务范围,普遍提高服务水平。

 

  3.2 以运输大通道为重点,突出铁路发展

 

  综合运输大通道是各种运输方式承担运输量最大、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作用最明显的线路,是各种运输方式建设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将以综合运输大通道为重点,加快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主导运输方式的发展,缓解大通道运输供求紧张的矛盾。

 

  (1)加快和强化铁路的发展。①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含高速铁路)的建设,完成营业里程5000km,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大幅度提高铁路主干线运输能力,适应城市间大流量、高强度的旅客运输需求和对快速化、高服务质量的要求。②积极修建区域城际铁路,以适应都市圈和城市带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扩展,满足高密度、大流量的城际旅客运输需求。③抓好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提高“三西”(山西、陕西和内蒙西部)煤炭外运能力,保障煤炭的及时、足量运输。

 

  (2)继续保持高速公路发展的良好势头,完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15000km以上,建成五纵七横公路主骨架,进一步拓展干线公路网络;围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等三大地区,建设集装箱、原油、矿石等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改善进出口条件;加大干线机场的改扩建力度;大幅度提升油气长输管道里程。

 

  (3)加强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将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纳入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按照一体化运输的理念和“无缝衔接”、“零换乘”的思路,加强交通运输枢纽和客货集散中心的建设,强化多种运载工具运作过程,连续、方便、高效地实现旅客和货物的换乘与换装,改善中心城市的枢纽和场站布局。

 

  3.3 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促进运输全面、协调发展

 

  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加快落后地区交通发展,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普遍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人的基本交通权的需要。

 

  农村地区的交通建设采取提高普及率和路面硬化里程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提高通达度,改善通行条件,着力提高农村客货运输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建设目标是实现东部地区村村通油路;中部地区乡乡通油路和大部分村通油路;西部地区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和绝大部分乡通油路。

 

  3.4 加强特大城市和城市化地带交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城市圈、城市群呈快速形成之势。特大城市和城市群交通发展,应以区域一体化、城镇间交通公交化为目标,将适应个性化交通需求与建立公用型交通供给模式相结合,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缓解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为目标,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主要包括:大力发展大输送量的地铁和城市轻轨;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设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从建设城市交通与城郊交通一体化运输系统出发,加快城市主要客运枢纽和配套的大型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增强大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配合和资源共享,等等。

 

  加强城市化地带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三大城市圈交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约束,将提高运输能力、改变交通消费方式和交通需求管理结合起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道路交通为基础的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

 

  “十一五”是交通运输发展承前启后、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转型加速、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日趋加快的大环境中,运输需求总量将快速增长,对运输能力、效率与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业将通过大力发展与改革,大幅度提高运输能力,基本缓解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通过加快交通现代化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效能,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引导,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三水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