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世界太阳能设施第一生产大国及领先技术优势,尚德、晶澳、天合、英利等中国太阳能行业龙头企业近期先后收到来自欧洲的大订单,而随着我国碳减排的推进,“墙外开花”的太阳能行业叩响了“回归”的大门。
12月7日,中国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英利绿色能源宣布,其已与德国主要太阳能产品供应商PayomSolarAG,签订了一份51MW的太阳能电池片销售合同。
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市场,也是中国太阳能产品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
这一天,也正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一天。在此次大会上,中国给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5%的目标。这或许是中国太阳能行业潜力迸发的一个契机。
大企业订单超预期“订单应接不暇,工人三班倒作业。”无锡尚德副总裁解晓南告诉记者。无锡尚德是世界第三、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组件企业。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太阳能企业,中国大陆10家。
解晓南预测,2010年太阳能产业销售至少增长75%,电池和组件产能到2010年达到1.4GW,而尚德手头已拿到了明年欧洲的数百MW订单。“必须要开足马力来生产。”
按英利公司2009年的产量计算,51MW,意味着英利明年1/10左右的产品已有销路。英利投资关系部一位人士表示,“世界最大的光伏电站也不过46MW,而这51MW只是一个客户向一个厂商下的订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光伏组件价格便宜,建光伏电站和太阳能屋顶成本也较低,这带动了国外太阳能市场的扩大。同时,由于担心德国、意大利等国明年可能再次降低政府补贴光伏电价,所以有些客户将下单计划提前。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订单大概是120MW,下半年在280MW左右,明年上半年预计是350MW,增长幅度很快,要大力发掘产能才能做到。”常州天合首席运营总监邹西原说。
而中国第三大光伏组件企业晶澳预测,其2009年第4季度发货量为170MW—200MW,全年发货量将达到448MW至478MW。
前沿技术提升竞争力面对不少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的状况,业界调高了2010年我国太阳能行业的出口预期。之所以敢于做出这样的判断,源自于我国太阳能行业自金融危机以来在技术创新上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深圳唯真太阳能产品公司推出的CSP太阳能真空直通管、深圳创益科技公司推出的低成本非晶硅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等十项领先技术,获得第三届全球可再生能源“蓝天奖”。该奖项是由联合国工发组织牵头的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先技术,自200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约30个国家和地区近2600名专家和产业人士参与。
“三五年前,我们还不敢称自己是光伏技术大国,但现在我们可以讲,跟世界的差距越来越近了,而且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面。现在在中国已经有生产成本低至15—25美元的企业,完全没有任何污染,甚至技术水平远超国际最先进的硅料制造商的水平。”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小峰为此感到自豪。
中国的太阳能技术也受到了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雅达公司属世界500强企业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全资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源供应器制造商之一,凭借在光伏终端解决方案上的领先技术和优质服务体系,中盛光电集团获得为该公司提供总计11.2千瓦的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系统。
开打国内市场攻坚战尽管有着世界前沿技术,但值得注意的是,让中国太阳能企业向往的巨大的本土市场,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开拓。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太阳能第一生产大国,但我国太阳能九成出口。
但现在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给出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5%的目标。这无疑为中国太阳能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了条件。
其实,已有企业走出了这一步。前不久,中国第一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太阳能企业阿特斯与五大发电央企之一的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同后者旗下的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共同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太阳能光伏电站。
此前,无锡尚德与中国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节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未来几年联合在国内建设规模庞大的光伏电站。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太阳能企业海外出口这条道路将不再平坦,随着碳减排的加速,开拓国内市场成为中国太阳能企业的下一个待攻堡垒。
责任编辑: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