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初,商务部如期公布了2005--2006年度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按销售额计)排序结果。
当盘点这一“中外联姻”的成果时,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剂”的事实再次被证明。500家外商投资企业的销售总额达36848.86亿元,较之上年增加7150.15亿元,同比增长24.08%。
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良好势头也越发强劲,在今年的榜单上,第500名企业销售收入为24.12亿元,比去年末位企业增长4.98亿元。
联想到中国入世已满五周年,这份外商投资企业的榜单不仅仅是过去一年成绩的反映,也隐约透露出外资在华的未来发展蓝图。
制造业强势高新企业称王
在2006年的上榜企业中,制造业依然占据主角地位,在500家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约386家,所占比重为77.2%。而前十位的企业中,除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外,全部是制造业领域企业。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认为,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业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转移和调整,在引进外资上体现出的制造业强势的特点正说明中国抓住了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
中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国家,是众所周知的。同时,劳动力价格也是中国的一大优势。日本通产省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依然非常明显。以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作为评价标准,亚洲地区平均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为4%,而中国是3.5%,这说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在一些高端行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劳动力价格同样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赢利水平也是外商看好中国制造业的前景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摩托罗拉、通用、大众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在中国拥有相当的投资,而投资者的回报也同样丰厚。
在今年的榜单上,排名前十位的制造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均超过348亿元人民币。排在首位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更是首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255.64亿元,比上年增长539.87亿元,增幅达75.43%。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则分列2、4位。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包明华认为:“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在短期内不可能消失。可以说10年至20年,最低10年内,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都不会消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主任刘玲玲也分析,至少5年内,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不会消失。这样的优势将成为外商投资制造业的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IT、石化、汽车、电力等制造业企业的抢眼表现。金伯生认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吸引外资是以一般加工业居多,而目前,电子、信息、化工、石化、汽车零部件配套等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附加价值高的企业增加,反映出我国在引进外资上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在国家相关政策中,一直鼓励外商投资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领域。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日前也表示,我国政策导向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资从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向专项的高端制造业。
受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在华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在不断设定新的发展战略。
日立集团最新公布的在华发展战略就表明,其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电力系统、铁路交通系统、环保/节能、汽车设备系统、建设机械系统等产业,同时,还将在数字媒体产品、电子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基础技术产品事业领域,寻求协作效应的最大化,力争实现各事业部门在中国市场居首的地位。并设定了到2010年度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的目标。
专家认为,制造业仍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预计未来制造业企业发展前景良好,销售将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入世以来,我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这在榜单中也得到体现。
在500强企业中,服务业领域企业约107家,所占比重21.4%。而在上一届的榜单上,服务业领域企业约90家,占比18%。
外资加速进入服务业有其必然因素。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程大中认为,从各国产业结构变化来看,服务业比重会越来越高;而从需求角度,老百姓的服务消费也在逐渐增加,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份额在逐渐上升。这也决定了FDI向服务业倾斜。
在外商投资企业500强中,沃尔玛、欧尚、苏果超市等消费者熟悉的企业均榜上有名。外资在零售业的成绩蜚然。
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取消外商投资零售领域在地域、数量、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2005年,中国分销领域转型基本完成。就在这一年,外资商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商务部共批准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这个数字是前12年批准设立的外资商业企业总数的3倍。
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的外资零售商实现的2000多亿元人民币销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约为3%。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11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根据商务部的预测,到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10万亿元。正是看到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外资零售企业正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延伸。
零售业仅仅是外商投资企业在服务领域发展的一个方面。在500强的名单中,太平船务、山东航空这样的物流企业同样榜上有名。
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降至2005年的18.5%。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了1.2万亿元,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16.6%,现代物流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已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根据我国入世承诺,2005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全面开放了包括海运、航空、快递等物流市场,允许外商以独资企业进入我国的物流领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资物流企业将在中国有着更大的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满五周年,中国在服务领域的开放也进入新的时期。岁末,围绕着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报道此起彼伏。
12月11日,在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第一天,银监会就表示已经收到8家外资银行的申请;时隔一天,汇丰、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便宣布,已收到银监会确认函,可以向本地居民提供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服务;13日,已经有外资银行收到本地居民100万元人民币存款业务……进程之快出人意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
程大中指出,外资与本土服务业存在着一定的错位优势,在金融、保险、证券、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外资企业的优势不言而喻。在中国服务业日渐开放的时代。外商投资企业在服务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东部是首选区域差距仍在
纵观外商投资企业500强榜单,区域差距依然明显。
东部地区作为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共有451家上榜企业,占总数的90.2%,超过10家企业的省市均在东部地区。广东与上海依然是上榜企业最多的地区,其中广东省上榜企业达到126家,上海则有95家。
与此同时,榜单上中部地区34家,占上榜企业总数的6.6%,其中湖北省有8家;西部地区上榜企业共15家,占总数的3%,其中重庆4家。三个地区上榜企业数所占比重与其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比重大致相符。
我国改革开放率先从东部地区起步,这也决定了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部“扎堆”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外资在东部地区的发展也越发自如。据了解,截至12月14日,累计已有151家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地区总部,其中1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级地区总部。
与东部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迅速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依然明显。专家认为,这与中西部的环境有关。一方面,中西部开放较东部地区晚,而按照我国入世承诺,许多领域的开放是分时间、分地域逐步开放的,这让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利的位置。另一方面,目前,中西部地区的配套环境与东部还有差距,无论是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还是服务、人力资源等软环境都落后于东部地区。
在今年的榜单上,500家上榜企业中有34家企业来自中部地区,尽管这一数字还不及北京(39家)一市,但与去年的31家相比已经有所上升。来自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1--7月,中部地区合同利用外资达到98.95亿美元,同比增长26.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国家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今年9月30日,商务部发布“实施‘万商西进工程'的通知”,其目标是用三年时间推动一万家左右的境外和东部地区企业到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并延伸到西部地区,以此助推中西部经济更快与东部接轨。
根据有关方面的分析,中部六省地处内陆腹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和资源价较低。同时,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截至去年底,已建成公路65.9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有12978公里。在劳动力方面则更显优势,总人口3.6亿元,其中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中部地区已经具有吸纳“万商西进”的成熟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指出,中部六省应把招商引资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上,挖掘自己的比较优势,依靠市场力量来推动外商投资。
我们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早日跨入500强的行列。
责任编辑: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