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速发展的建议
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物流服务应进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大众化的事业。物流业的发展需由相应的管理人员,需要适合中国的物流经营策略,最终将物流业大众化,一般化,转变为人人都能消费的服务。
据统计,2002 年物流学科教育方面,中国以专业的形式或方向出现的大学仅40 所;有50 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因此,培养、造就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
2.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反映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获得客户持续满意的能力。这两个能力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和反应速度上,通过对市场先机的把握去创造更大的需求市场,积极参与竞争,竞争的最终表现是价格,价格竞争的本钱是成本,成本下降的空间取决于物流成本。物流降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要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必须了解物流的实际情况,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在物流各项功能之间,某一种功能成本的降低,会使另一种功能成本增加。由于构成物流成本的元素众多,各种费用互相关联,工作千头万绪。因此,应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开展“供应链整合”的管理创新活动,采用“成本倒逼法”,从产品最后的售价,推导出各环节的造价,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合格率,降低消耗。
3.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规范行业经营活动。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标准化体系。
4.积极探索新方式,推动适合实情的物流模式有序发展。在当前中国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状态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 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应立足于:灵活、高效、动态、优质服务与管理,并能与国际物流运作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
在全国相关货物集散中心设立若干受理网站,向货主提供信息源、网络联系、上门服务、实现直接的门对门服务,达到方便、省时、经济的物流全过程。在动态运作与管理中,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与质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资质标准,向货主提供全方位的合理运输与仓储方案,提出尽力减少货损货差的措施。不断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既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又考虑货主的切身利益,货运过程做到安全、可靠、到达及时(JIT)。
5.创造的良好环境,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治标须治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间合理配置,以产权为纽带,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
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增值服务。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
6.合理培育物流市场,灵活调整经营策略。物流企业应从培育物流市场做起,自我规范、自我约束、量力而行,采用灵活的物流策略来弥补自身不足,靠实力说话。国内物流企业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除了民营和外资企业外,许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基本上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
加大物流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客户范围。针对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多,企业内懂物流的人员少等特点,物流公司应针对那些有能力开展物流活动但又无从下手的企业,培育、挖掘潜在的顾客群。参与到企业物流环节,建立共存共荣的合作关系。针对国内企业“重生产、轻流通”的特点,物流企业从帮助对方改进供应与生产物流,提高生产效率。供应、生产物流是销售物流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存在巨大浪费的企业会有出色的销售物流服务。物流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配件等,并以企业生产流水线为中心展开配送。
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综合效益。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破除低水平的扩张及垄断保护等陈旧观念,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
加快网点建设,采用多种途径发展物流网点。健全的经营网络体系是物流的现实基础。现代物流就是最大限度地优化从制造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和运输流动信息的分配,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专业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库存,降低运输费用,加快交货时间,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系统。
8.提高服务质量,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质量是生命,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内部不仅需要实现一体化,相关的企业间还需通过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迅速从“大而全”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实现互惠互利。
五、结束语
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关键在于管理,水平在于科技。中国经济再跃新台阶,有赖于物流业这根传送带实实在在地顺畅运转,“理顺传送带,打造新物流”是一项有益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K].北京:物资出版社,1986.
[2] 宋华,胡左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 野中郁次郎.知识创新型企业[EB/OL].哈佛商业评论,1991-11-12.
[4] 杨伟文,赵新林.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责任编辑: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