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白美清会长在理事会上的讲话

白美清会长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和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上的讲话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把新时期粮食行业的工作做好

 

    这次会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预定的议程,即将闭幕了。这次协会、学会理事会虽然只是一次例会,却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因为这次会议是在“十五”时期结束,“十一五”时期即将开始的时候召开的。不久前,党中央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行动纲领,是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前进的指导方针。全国粮食行业的同仁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会议的精神,在“十一五”期间把粮食行业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正如党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国家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进。”我们面临的“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在国内要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各项任务非常繁重,前进道路上考验非常多。因为,在“十一五”期间,国际大舞台上的竞争与合作非常复杂,在国内大市场上优胜劣汰也异常激烈。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各种矛盾的凸现时期,既有难逢的机遇,也面临极大的考验。对全国如此,对粮食行业也是如此。从粮食行业来看,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新任务、新考验。

 

一、粮食行业面临着国家粮食安全的新任务、新考验

 

    在新的时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对全行业的新考验。党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指出:“要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做到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个任务相当艰巨。展望“十一五”新时期,我们应当看到粮食的总需求年年增加,粮食的总供给却有缺口。这两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坚决有力的惠农措施,使粮食生产出现了转机,止跌回升,但仍属恢复性的增长。由于耕地面积特别是粮田播种面积减少约1.5亿亩,这是基本生产要素的减少,是很难弥补的。展望今后,将处于粮食综合平衡偏紧的状态。我们很难取得年年丰收,也很难确保近期内粮食总产就恢复到5亿吨的水平。即使某一时候、某一地区、某一品种出现相对宽裕,甚至这个品种一时出现“卖粮难”,并不等于全国供求偏紧的总的态势就改变了。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历史进程看,在每个五年计划期间,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差不多都遇到过困难,经历过一些风波。改革开放以来,比如在“七五”期间,1988-1989年就遇到过抢购风潮;在“八五”期间遇到过1993、1994年大中城市粮价大幅上涨、全国范围内粮食市场不稳定的事件;在“九五”期间,我们又遇到另一种性质的问题,卖粮难的考验,过了4、5年粮食较宽裕的日子;而在“十五”期间,又面临过在“非典”、“禽流感”袭来时沿海部分大中城市短期内抢购粮食风潮。那么,“十一五”时期究竟如何?是否会再次出现抢购粮食事件?我们能否顺利渡过抢购粮食的风潮?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深刻研究的问题。现在有些论点,如“有钱就能有粮”、“不要再强调自给,国际上能买到粮”、“只管城乡居民口粮就行了”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冷静、要清醒,要根据党中央指示,居安思危,处丰虑欠,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决不可有半点疏忽,决不可掉以轻心。这几年,大豆、棉花等初级产品大量进口,国际投机资本操纵,使我们吃尽了苦头,难道在粮食问题上我们能去冒险吗?所有粮食系统的同仁,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都担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是光荣的任务和艰巨的考验。

 

    “十一五”期间,在粮食市场化、国际化的新情况下,如何防范粮食安全上的风险呢?我们认为“生产是根本,流通是保证,调控是关键。”

 

    在生产上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切实有效的机制与措施,做到中央要求的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工作。

 

    在流通上,要加强“三个体系的建设”:

 

    1、改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以中央储备粮为主的三级储备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工作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尽管它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其重大的、历史性的作用是抹煞不了的。在“十一五”期间,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重点是使它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调度灵活、搞活增值,进入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基础的作用。

 

    2、要建立新型的粮食购销加工服务体系。过去以行政指挥为主、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粮食购销服务体系已经基本改变了,而新的多元化、多渠道的购销加工服务体系尚在构建过程之中。粮油全面市场化、国际化后,国内购销加工服务体系如何布局、如何组合,尚需探索。我的看法是:“保骨干,保网络,新模式,新机制”,使工作有依托,调控有支柱。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多层次的粮油市场体系建设。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框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粮油市场化,必须有市场作依托,发挥其沟通产销、调节余缺、引导生产、服务消费的作用。要适应市场国际化的需要,不断探索各类市场的功能与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国家办好高级形式的期货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中心批发市场以外,地方要建设好区域性的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当地粮油物流的中心,搞活流通。要改造提升初级形式的小型集贸粮油市场,使各类市场规范化、制度化,逐步采取现代贸易方式,与现代物流的发展相结合,向五中全会指出的“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前进。

 

    在粮食宏观调控上,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是新时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要根据五中全会精神,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粮油的宏观调控。重点抓好新形势下价格、进出口、储备粮的运转等方面的工作,制订落实应急预案,把握全局,规避风险,使全国粮食工作能够应付任何复杂情况的出现,立于不败之地。

 

二、粮油企业面临重新组合的新任务、新考

 

    我国的粮油企业经过前一段的深化改革、下岗分流的起步发展期以后,“十一五”期间从总体上来讲进入了成长期。这一时期,是企业发展的转型期,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时候,也是企业优胜劣汰、重新组合、重新洗牌的决定性阶段。“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提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粮油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绝不能例外,必须在下一个五年,形成一批这样的骨干大企业。这是关系到行业发展的前途,关系到粮食经济主权的又一个重大问题,是粮油企业特别是粮油民族工商业面临的新任务和重大考验。

 

    从我国粮油企业的现状看,由于进入市场化阶段比较晚,粮油企业规模小、水平不高、效益低、实力不强。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的粮油加工企业共有8546个,产值2458.98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2.8%,产值占10.8%;民营(含个体)占企业总数的76%,产值占61.1%;外资企业占企业总数1.2%,产值占25.1%。从规模看,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企业6400个,占74.7%,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上的,占25.3%(其中日处理原料1000以上的只有72个)。从粮食购销企业看,据初步统计全国10万多个企业中,国有粮食企业34302个,其余10万个以上均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所以,在粮油企业的构成上已经形成国有(含国有参股、控股)、民营(含个体)、外资三者并峙、多元经营的局面。国内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作为龙头企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2004年中国1000家大企业集团中,只有中粮集团一家名列第五位,进入100强范围。黑龙江农垦列121位,中储公司列142位,中谷集团列150位,大连华农列235位,吉粮集团列373位,上海良友集团列391位,京粮集团列649位,深圳粮食集团列751位,津粮集团列764位,安徽粮油进出口集团列816位,河北华龙面业集团列950位。这虽然不很完整,但大体反映了粮油企业的现状。

 

    应当看到,下一个五年,粮油企业正面临整合提升、重新组合的非常重要的时期,竞争异常激烈。从以下三个因素可以看出:一是国有企业经过下岗分流、产权改制后,绝大多数已改为民营或股份制,现存的国有企业和参控股企业正蓄势待发,把精力集中到发展上来,以求一搏。二是民营企业在起步和原始积累取得成果后,正加快扩张步伐,以求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阵地。三是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正以自己的资金、技术、经营优势,加速扩大在中国的阵地,以求实现他们的计划。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深层次的课题。

 

    在粮油企业的结构调整、整合提升的新阶段中,我们每个企业都会面临或前进、或淘汰的生死选择和重大考验。从战略上,从全局考虑,我们的着力点是要帮助一批国有的、股份制或民营的骨干企业使之做精做优,做强做大。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粮油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一是要抓“科技兴粮”,千方百计提高科技水平,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诀窍,有自己的“秘方”。二是要实施名牌工程,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三是采取整合提升、纵横发展的战略,形成产业链、流通链,使企业在滚雪球的基础上实施多种形式的联合。四是最重要的是要落实人才兴企战略,广纳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团队,形成核心。总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明确战略,找准定位;搞活机制,迸发活力;汇集人才,以兴大业。立足点要放在创新上,要以思想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品牌,自行开发的知识产权,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营销理念和管理功能,有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三、粮食协会工作面临的市场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考验

 

    “十一五”期间,协会等中介组织也面临市场化改革的新考验。总的精神是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健全、体制完善、行为规范的行业协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反映需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从现在了解的情况看,这一系列改革中,涉及一些对协会关系重大的改革措施:一是要推进政府与行业协会职能、机构、人员、资产的分开。行业协会要在机构、人员、资产上与政府部门脱钩。二是要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采取分步实施的步骤,逐步对行业协会双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形成单一、有效的管理体制。三是行业协会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协会工作人员要实行全员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化人员年龄、专业结构,实现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这些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对此,我们粮油行业的各级协会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采取措施,以免被动。

 

    粮食行业的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成立不久,机制不健全,职能不明确,人员配备不齐,经费短缺,加之经验不足,我们帮助也不够,因此工作参差不齐,组织极不完善,面临诸多困难。“十一五”期间又面临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粮食系统的组织架构由过去的行政一元化架构转变为三元架构:行政部门担负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功能;协会等中介组织担负桥梁、纽带作用;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伴随市场化的深入与发展,中介组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本身的工作。今后究竟如何办?我认为总的思路是:“积极稳步推进改革,集中精力搞好服务”。

 

    对于协会本身的改革,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妥善处理,采取“逐步过渡、逐步完善”的方式为好。这是多年的经验,在处理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中,一定要实事求是,采取分步实施的步骤,不要一刀切,不要操之过急。有些问题要向上级反映。有些事先改,有些事放后一点,使协会的正常工作不受影响,一切要有利于今后的工作,不要留下很多后遗症。

 

    对协会的工作重点,我认为要摆在搞好服务上。既为政府服务,又要重点为企业服务。特别是要增强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协会的工作要来一个大的转变,要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千方百计为企业搞好服务,帮助他们发展壮大。协会要有一批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做台柱,做靠山。每个协会工作人员,都要在企业有几个知心朋友,及时沟通情况,反映呼声。在具体工作上,一要帮助企业改善宏观环境,反映企业的要求与呼声。二是要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帮助企业改善微观管理。三是要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包括在国际贸易纠纷中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这方面要求越来越多也越高。四是帮助企业提高队伍素质,培育企业文化。我认为这几方面工作做好了,协会就会在企业中扎根。总之,我们要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使各级粮食行业协会在思想上、机制上、工作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是各级协会的希望之所在,也是全行业的出路之所在。

 

    至于学会的工作,我认为应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认真总结经验,搞好调查研究,每年出一两个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能起到咨询参谋作用。同时,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使粮食研究能上一个新水平。

 

    以上意见供各位参考。协会、学会明年工作部署另发文件。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三水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