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全市“三农”工作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体现为: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从“就农言农”向“城乡统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被动适应”向“主动作为”跨越,农村经济结构从“一产独唱”向“接二连三”调整,农业产业功能从“传统单一”向“现代多元”拓展,农村社会结构从“纵向管理”向“横向服务”变动,农民思想行为从“闭塞保守”向“开放现代”变迁。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和示范性融为一体的都市型农业,已成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实现“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新跨越,关键要在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农业转型升级上做文章,在加速发展上见成效。
立足新起点,确立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全域合肥”的理念,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城乡统筹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优化生态、拓展功能为目标,以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和市场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为标志,以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人文化为特征,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持续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全市农村发展新跨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中部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全省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城乡建设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县区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规划实施“三圈两区一带”现代农业板块圈层布局。即以发展景观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圈层,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圈层,以发展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农业和丘陵特色生态农业为主的远郊农业圈层,及江淮分水岭岭区特色农业发展区、水源涵养地生态农业发展区和滨湖农渔业风情带,使现代农业与都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集聚集群,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道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深度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稳粮、扩菜、强畜、兴生态、重加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生态、设施、精品、种苗、外向、休闲、循环和创意等八大农业产业,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板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农业开发,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源向农业集聚,促进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聚入村,实现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到“十二五”末,形成蔬菜、草莓、生猪、家禽、水产和苗木花卉等六个年产值超20亿元的规模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和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突出重点,推动产业升级。一是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双千双增”工程建设。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发展要求,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深入推进水稻提升、小麦高产攻关和玉米振兴三大粮食高产创建行动,努力实现粮食亩产过千公斤,效益过千元的目标,着力构建粮食稳产高产的长效机制。二是着力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建设。三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建设百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121”工程。四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力开展农业产业化“双百双千”提升行动和“三大强龙”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千亿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00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突破100个,农业企业发展到10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五是着力推进农业功能开发。依托近城优势、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园艺、科技和创意农业,促进农业由单一生产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转变。六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及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引企力度,积极主动承接国内和世界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入驻我市,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环境良好、企业兴旺、产业发达的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样板区。
创新机制,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支持体系。认真落实我市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聚合效应。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组织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专业大户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围绕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沟贯通、路相连、土肥沃”的标准,以农村土地整理建设工程为抓手,对田、水、路、林、村进行整体整片综合整治,建成较大规模的连片高标准农田。
责任编辑: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