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福州保税物流园区,成为继上海、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深圳和天津试点之后,国家批准成立的第9个保税物流园区。
近几年,国内许多港口都在积极向国家申请设立保税物流园区,力求抢占政策制高点,搭建新的发展平台。但去年最后一次机会给了福州港。根据批复,福州保税区二期未开发的1.2平方公里用地指标调整到福州港江阴港区,用于设立福州保税物流园区。
保税物流园区应需而生
据福州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承茂介绍,有关部门测算,以港口为节点的产业发展中,港口自身收益为8%,航运业为17%,社会收益为75%。然而,现在国内与北美洲及欧洲之间集装箱货运量70%仍要通过境外港口中转。亚洲最大的贸易港釜山,集装箱货运量70%来自中国和俄罗斯。韩国港口仅中转我国货箱装卸收入就达4亿多美元,而这些钱本来是可以装入中国人自己的腰包的。
陈承茂认为,釜山港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关键就在它是拥有自由贸易区的自由港。
就福州口岸而言,每年外流的货物就有50万个标箱。“这一市场实际是被我国保税区原有的政策不到位所压抑。”陈承茂强调,“我国保税区的设区原则是‘区港分离’,这使得保税区不能形成一个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的区域,保税区的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和保税仓储等功能的发挥都不能以港口功能为依托,同时港口难以利用保税区的开放优势,结果是巨大的市场拱手让人,‘港口节点’的巨大经济带动效应也无从发挥。”
在意识到物流业对我们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首先开始区港联动的保税物流园区试点,吹响了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跨越的号角。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发展现代物流业更是首次被写入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迈向自由港区的第一步
“保税物流园区,是保税区的升级版,在功能和政策上更接近于自由港。或者说,它是迈向自由港区的第一步。”陈承茂如是说。
据陈承茂介绍,福州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功能主要体现在免税、保税、入区退税以及“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模式和完善的口岸功能上,它的主要特征是与港口联动。正因为这一主要特征使得物流园区政策、功能辐射到港口,与港口在航运、停泊、装卸等方面优势相结合,使得港口内在功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形成了两个竞争力,或者是说具备了国际港口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个是对大型工业企业原辅材料和产品国际物流配送的重大吸纳力。特别是大型工业企业利用保税物流园区开展即配即送的“零库存”运作,有助于大大提升港口对大型工业企业及上下配套企业产品物流配送的吸纳力。第二是使得港口成为国际贸易转口的重要基地。由于有了保税物流园区,福州港江阴港区的国际货物,只要不离港、不离船,就可以像在本国的港口一样,享受到自由港的待遇。
“也正因为有这两个竞争力,福州港江阴港区今后的发展可以具备两种可能的要素。”陈承茂说,“一个是作为环太平洋国际航线上一个重要节点,形成东南亚国际航运中心。第二个是具备与台湾高雄港竞争与对接的实力,使得江阴港区在拓展对台贸易、推动两岸‘三通’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园区运营将分三步走
着眼于这样的运营思想,福州保税物流园区提出了园区运营分三步走的思路:
第一步,实现保税物流园区成为海西临港工业的驱动器。积极吸引国际知名航运公司和国际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聚集一批面向全球市场的采购、中转、分拨、配送等物流企业,在较高的起点上形成海西物流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提升海西现代国际物流产业竞争力,为海西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大的物流产业系统支撑。
第二步,实现保税物流园区成为东南亚货物大进大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通过保税区、港区在概念、形态上的“1+1=2”的联动,产生出“1+1>2”物流发展促进效应:以海运优势和区港联动政策功能优势,使台湾高雄、基隆、台中的货物在此中转、派送;福州、厦门、宁波等其它口岸城市转运的货物回流;争取东南亚各国的货物在此中转、派送;同时以海铁、海陆转运优势,吸引江西、湖南、安徽等内陆各省及闽东地区的货物在此中转。
第三步,确立福州港江阴港区成为东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发展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国家已批准在上海、天津、大连、海南设立了四个保税港区,同时深圳、宁波、青岛等城市也正在积极申报中。福州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区港联动的积极运作和探索,实现将腹地经济与保税区产业联动、为建设保税港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保税港区的建设,最终达到实现福州港江阴港区与东南亚主要港口对接与竞争的优势,推动福州港江阴港区朝着自由港的方向发展,成为东南亚国际航运中心。
责任编辑: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