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22日,第二届中国开发区现代物流发展论坛在苏州举行。记者统计了一下与会代表们发言中所使用词语的频率,发现该领域最大的焦点透过“区港联动”这四个字,清晰可见。
有关专家认为,由区港联动起步,走向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各保税区转型的必由之路。4月15日,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顺利通过了由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组成的联合验收小组的验收,我国首家保税物流园区宣布正式进入封关运作阶段。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保税区也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积极态度。
港区一体是必然选择
保税区作出转型选择绝非偶然。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开发区的兴起,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15个保税区,正逐步丧失原先独有的政策优势,全面转型已成为其必须走的一步。
以山东某保税区为例,有企业反映,由于目前尚未实现港区一体化,每次进出货物都要耽误3天以上的时间,将使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三成以上。实际上,通关不畅、优势削弱已经成为保税区面临的共同难题,这种局面已经造成保税区近两年吸引外资的速度开始落后于国内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受此影响,各地的保税区纷纷呼吁海关总署尽快出台新的政策,促进保税区的转型。
对此,海关总署态度明确,要求配合物流发展,大力发展区港联动,使保税区逐步走向自由贸易区。
有关专家指出,世界各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依托腹地经济才能扩大经济总量,只有依托港口才能走向世界。保税区新的发展必须突破现有的地域范围和现有的运营观念,谋划与港口联动的战略,才能赢得自身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世界港口经济的发展规律也显示,国际级港口的成长只有在保障国际货物的自由流动、便利运作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担负起大进大出带动口岸经济发展的功能。
众所周知,我国的保税区和港口,都是推动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功能区域。长期以来,这两个区域既相分离,又相关联,条线上各成系统,功能上也各有侧重。同时,它们的地理位置一般相距不远,都是现代物流的重要节点。在这相关联的两个特殊区域之间实施联动发展,可谓是一个创新举措。
保税物流园是第一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强,全球企业降低从生产到营销过程中的物流成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而对港口和保税区的国际竞争力施加了新的压力。同时,现代港口要拓展临港工业、商业、物流园区等产业,不仅需要有空间的支撑,也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开放的区域经济环境和优惠的政策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将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协调、结合起来?从口岸物流着手无疑是最佳切入点,而保税物流园区正是港区联动的必然产物。
可以说,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正式启动,跨出了我国港区联动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保税物流园区将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激发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潜能,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据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仲伟林介绍,外高桥的港区联动是从2000年开通保税区与机场的空运直通式联动开始起步的。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是继空运直通式联动后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为今后外高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跨出的基础性的一步。
15个保税区将转型
目前,在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六的港口中,香港、新加坡早已成为自由港,釜山、高雄也在逐步开放。相比之下,上海、深圳尽管吞吐量直线上升,但自由度却比较低。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经指出,根据我国发展的情况看,可以建设2至3个国际自由贸易区。他认为,可以分三阶段完成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2003年至2006年,选择一两个港口进行试点;2007年至2010年,对试点结果进行调整,确定3个左右建设国际自由贸易区的重点港区;2010年至2015年,建成2至3个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区。
眼下,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运作顺利,封关当天,荷兰世天威鹿特丹总公司、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商船三井株式会社、铁行渣华船务有限公司等12家跨国采购中心、国际航运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即成为保税物流园区的进驻者;深圳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区港联动项目,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即将浮出水面;此外,厦门、汕头的区港联动项目亦在规划之中。相信不久,15个保税区的转型工程将会全面完成,保税物流园将以更加先进的运作模式为我国物流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责任编辑: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