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消息称矿业巨头FMG集团呼吁澳大利亚政府考虑征收碳税,成为继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iton)之后,澳洲又一家支持碳税政策的大型企业。看来,全球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大公司们纷纷表示支持。
其实,矿业公司一直反对增加税赋。今年上半年,两拓联合向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表达了反对征收暴利税的立场。结果以陆克文总理的暗淡下台终结。而到了下半年,矿业公司们纷纷表态支持政府征收碳税,必和必拓、FMG公司摇身一变,成了“勇于牺牲”的环保主义斗士。
但这令刚上台不久的吉拉德总理矛盾重重。她以前表示将向碳排放企业进行严格收费,采用收费而非收税形式,以避免与利益集团的正面冲突。现在,矿企却集体选择了弃“费”保“税”,看来必和必拓真是大彻大悟了,真心想做一个环保主义者,提倡征收排碳税。
在环保的路上,必和必拓并不孤独。另一矿石公司FMG的表述更为直接,其总裁安德鲁·弗雷斯特表示希望政府在考虑排污交易政策时,也能考虑征收碳税,并高调宣称,碳税比排污交易机制更好。
其实,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走在世界节能减排前列。去年,陆克文政府的两次提案的核心意图是以实施碳排放交易计划为主要措施,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但两度提案均遭到参议院否决,而陆克文也麻烦缠身,因推行资源超额利润税等问题,最终自身下台。但没想到仅仅隔了不到半年,矿企居然积极地表态支持节能减排,提议政府优先考虑征收碳税。细细想来,这是矿企的趋利选择。谁都知道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
矿石企业的幡然醒悟,可以理解为其已经认清当前形势,知道“负隅顽抗”是没有出路的。矿企抛弃碳排放交易制度,选择征收碳税,是企业的慎重选择过程。
我国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确立排污收费制度,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比如,以前污染较重的太湖流域,从今年10月1日起,江苏省物价局公布新的污水排污费征收标准,太湖流域污水排污费将由原来的0.9元/污染当量提高到1.4元,涨幅达56%。另外,太湖排污费也渐成规模。纳入太湖流域首批试点的915户重点企业中,2009年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费达7739.4万元。还有排污费逐步探索向排污交易权转变,2008年天津的首例排污权交易,一家化工企业花费1029万元,购买每年343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
从我国实践情况看,无论是排污收费制度,还是排污交易制度,都要企业拿出真金白银,这对企业是不利的。排污费,需要企业从利润中拿出钱来为排污买单,很难向消费者转嫁。但矿石企业明显不愿意,他们更想拉着上下游一起买单,冥思苦想后发现征收碳税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矿企税负转嫁目的。
碳税,归根结底是一种间接税,由上下游企业共同承担。矿企不是碳税的唯一负担人,可以通过价格变动将部分甚至全部的税负转嫁给其他环节,比如下游钢铁企业,这就是矿企转而支持碳税的原因。
那矿石行业是否符合税负转嫁的条件?答曰,完全符合。
铁矿石作为基础原材料,使用广泛且可替代性较低,而钢铁企业及下游企业需求弹性基本接近于零,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处于寡头垄断的铁矿石供给市场,可以调节矿石生产量,从而提高市场话语权。这样的市场,这样的形势,趋利避害,避重捡轻,矿石企业才出现集体的弃“费”保“税”,将税负转嫁到下游。
日后,征收碳税提议通过,矿企将继续享受着高额利润,而钢铁等下游行业的经营环境将更加恶劣,本来要对矿石企业征收的税负,最终落到了下游,下游遭到重复征税。而矿石企业继续过着悠哉乐哉的日子,将节能减排忘在脑后,难以起到促使矿企提高节能减排意识的征税目的。
所以,对矿企征收碳税,效果甚微,最终将与征收碳税的目的背道而驰。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