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攀升的铁矿石价格终于止步。
国际铁矿石三大巨头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都已给出最新的矿价报价函,计划将10月份开始供应的铁矿石价格下调10%,这是三大矿山今年来首次下调铁矿石价格。
业内人士分析,这固然与“国家限产淘汰落后产能”有关,但三大矿的优势地位并未就此丧失,定价机制的话语权仍在其手。
而这一“让步”也被解读为“淘汰落后产能获得的初步成效”。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凌表示,“三大矿山价格下行根本因素在于整个钢铁需求的增长速度在回落,钢铁需求增长速度的回落导致对原材料铁矿石需求的萎缩。以前钢铁产量是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在上升。现在虽然钢铁总产能绝对量还在扩大,但是整个钢产量增长速度却在放缓。”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在铁矿石谈判中都处于被动局面,而为了扭转弱势地位,中国钢企开始增加矿石的自给比例。目前,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正在降低。比如,武钢目前掌控的全球铁矿石资源已经达到百亿吨级。武钢总经理邓崎林公开表示,今年武钢将有600万吨海外开发矿石运回国,占其需求量的25%,五年后武钢矿石可全部自给。9月18日,武钢与加拿大CLM公司合作开发的矿山生产的16.2万吨铁精矿运抵武汉卸货。
那么,进口铁矿石价格下滑10%是否意味着在铁矿石价格的博弈中中方已经占据了主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虽然我国参与合作海外铁矿资源越来越多,铁矿石自给量不断增加,但大的格局并没有变,钢厂铁矿石自给量的增长并不会改变三大矿的优势地位。”陈凌分析,“大钢厂需要稳定的原材料供给,且优质钢材往往需要优质矿石。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储量,但大部分储量的质量不高,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钢,因此用自己的储量需要对铁矿石进一步加工,从而加大了成本。”
另一方面,中钢协则在寻求铁矿石定价机制“中国模式”的可能性。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此前坦言“铁矿石由年度定价改为季度定价,缩短了周期,可能是明智的”。但他旗帜鲜明地表示“指数选择不合理,存在价格正差则倒卖,负差则违约的问题。”因此,矿石价格应该与钢材的“一次材”价格挂钩,随钢价的波动而波动。
虽然目前坊间多种说法尽现,但当“跌”声响起之时,关于铁矿石的定价机制以及未来矿石的价格走向等问题仍不免又在业内掀起一波微澜。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