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战略成本管理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强化成本管理的有力武器,目前也在我国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国内企业现今已经置身于以战略管理为主导的企业管理环境中,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就成本管理中如何导入战略管理、成本管理功能扩展,如何推行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就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即: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通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近年来,战略管理通常被视为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过程中相关战略要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其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它关注成本管理的战略环境、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业绩,即“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开发,实质上就是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与影响战略的相关要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构、行为的全面调整、控制和改善,取得战略竞争优势。
缺乏战略成本管理意识。国内一些企业战略成本意识淡薄,战略成本管理水平较低,认为成本战略管理就是单一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成本管理范围局限于生产耗费活动并以短期的成本降低为目标,没有全员参与成本战略管理的意识。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而对供应与销售环节的费用控制考虑不够全面,对企业外部的价值链分析不足,制约了企业成本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成本核算存在局限性。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通常采用基于数量的直接人工小时或金额,将间接成本分配给产品。同时,企业也往往采用某个职能部门间接成本分配率,将支持性资源分配于单个产品的方法。而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会夸大直接人工含量产品的成本,缩小自动化生产的产品成本,致使产品成本信息不对称。同时,产品多样化使资源的消耗也存在巨大的数量差异,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会多计大规格、高产量产品的成本,而少计小规格、低产量产品的成本,容易扭曲产品成本构成。
科技技术应用狭窄。在我国,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中应用的范围还比较窄,成本管理还不能实现实时记录、实时监控、实时管理。采用现代科学观念和技术,建立健全多层次综合数据库,实现成本定性、定量化计算与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
全面导入战略成本管理观念。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将经营成本管理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产品设计、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售后服务等产品的各阶段,实现“制造导向型成本管理”向“战略导向型成本管理”的转变。宏观上,成本管理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法制观念,为建立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微观上,要积极拓展成本管理范围,成本管理由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对产品设计、材料采购、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实施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的对象由单个实体产品扩展至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成本、信息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多个方面。通过培训、学习、检查等方式,鼓励创新,进一步落实与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的制度和规定。
加强企业管理,构建成本优势。首先,要进行企业战略定位,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实行全方位管理。其次,实施价值链管理,重点对供应商价值链、销售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了解分析竞争优势,构建成本优势,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完善战略成本管理技术体系。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要有良好的技术体系来支持。根据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建议从三个方面来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技术体系。在生产技术方面,以即时生产系统作为全面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在科技方面,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建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科技平台;在人才方面,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效率的科技人才队伍,保证战略成本管理顺利实施。
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成本管理的预防和监控能力。目前在内部控制上主要是事后审计,对于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做得还不够,我们应当转变审计工作重点,加强审计力量,改变内部审计工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企业成本降低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为此,我们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由会计方面的内部审计转向管理部门的过程控制;二是由单纯内部审计转向与外部审计合作;三是由只查错防弊转向有系统、有组织地评估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管程序,侧重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风险评估和事先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和实施,通过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的全面分析、控制与管理,保持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可以预见,战略成本管理将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