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浙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综述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13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上,捷报不断传来:

  2010年,浙江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全国的50%;

  在“中国电子商务十强城市”中,杭州荣登榜首,宁波位居第六;

  在“中国电子商务百强县”和“中国电子商务百强乡镇”两张红榜中,浙江各占了13席。

  浙江电子商务的“一枝独秀”,是近年来浙江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十一五”以来,浙江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坚持规划引领,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狠抓政策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制造业闻名的工业大省浙江,正内生出另一只翅膀支撑起二次起飞。2010年,浙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745亿元,和2005年末相比,年均增长13.3%,比同期GDP增速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43%。

经济发展新引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浙江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竞争力弱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粗放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

  2005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全省服务业大会,明确提出:使服务业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由此,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被赋予新的使命跨进了浙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赵洪祝指出:“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

  2008年下半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的目标。

  省委全会结束的次日,省委、省政府便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加快发展服务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积极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建立浙江现代产业体系。”

  以“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为工作方针,以三产作为调结构的战略重点,浙江发展服务业的决心越来越大,措施越来越实,浙江服务业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

  我省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发送出包括三大部分16条具体政策的“大礼包”,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区、市)已经出台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中“含金量”最足的《实施意见》。

  编制印发了浙江首个服务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成为引导和促进浙江服务业发展的新蓝图。这是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以来,浙江公布的第一份产业发展规划。

  建立了由省政府常务会议、省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省政府分管负责人、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五个层次组成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加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问题协调。

  从2009年度开始,浙江省政府将服务业工作绩效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省政府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服务业工作的绩效考核结果纳入省政府直属单位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对各市、县(市、区)的服务业工作考核后,公布各地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服务业的各种业态如水银泻地,渗透到经济活动各领域、各环节。

像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

  制造业发达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色。“十一五”以来,我省提出:像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一方面重点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从编制规划、产业指导、招引项目,到考核评估我省始终坚持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我省研究出台了粮食物流、医药物流等多个专项规划。2010年四季度开始,我省又启动开展了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和服务外包等10个服务业重点行业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优化资源配置,从2009年起,我省每年编制实施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按照“创新性、带动性、可行性”的原则,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服务业项目,引导和带动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2009年和2010年分别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159个和184个,总投资分别达2283亿元和2029亿元。

  2010年11月,我省第一次以省政府的名义赴京推介浙江服务业,围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旅游、商务服务等七大服务业重点领域,推出372个项目和18个集聚区整体招商项目,其中与会签约项目49个,签约金额450亿元。

  浙江服务业在一个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交织的平台上大步快跑,成效初步呈现:

  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拓展。物流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拥有全国A级以上物流企业118家,居全国第一;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省软件销售额达516.8亿元,比2005年增长89.3%;科技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全省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约224亿元,比2004年增长134%,年均增长18.48%。

  消费性服务业不断丰富。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数量、单个市场成交额等3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旅游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较“十五”末年翻了近一番,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文化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左右。

  “十一五”以来,我省服务业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业整体呈现传统服务业比重逐步降低、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8%,2010年上升到19.5%,提高6.7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所占份额有所下降。

服务业引入集群效应

  五年来,我省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特色,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中心城市服务业快速推进、经济强县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综合服务功能更加健全,辐射能级更加强大,特色优势更加明显。

  杭州提出“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2010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8.7%,率先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宁波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国际航运服务业,积极推进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第四方物流平台”;温州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涌现了一批商业模式、经营模式创新企业。

  2009年杭州、宁波、温州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2473.5亿元、1783.0亿元和1160.2亿元,三市服务业增加值之和占全省总量的55.1%。

  经济强县服务业发展凸显特色优势。经济强县商贸、商务、金融等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服务业城乡统筹发展达到新的水平。2009年全省20个经济强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8%,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在工业产业中屡屡建功的集群效应被引入服务业发展。

  2010年8月19日,省政府发出通知,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重点创建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等九类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引导推动现代服务业告别“散兵游勇”时代,迈向集聚发展。

  同时公布的《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到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创建100家左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目前,首批创建的40家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大多已形成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引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杭州、湖州、金华等多个市编制出台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全省涌现服务业集聚区块200多个,其中入驻企业10家以上的区块100余个。

扶优育强服务业企业

  一个大产业要“身强力壮”,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大企业、强企业。

  2010年3月,我省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服务业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确定了108家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出台了进一步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我省以分离培育一批、引进移植一批、整合提升一批为主要途径,加快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

  分离培育一批,就是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从过去重生产,转向重研发设计、销售服务,实现“服务驱动”的突破。而早在2008年,我省就围绕工业企业开展了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此基础上,2009年4月,我省下发了《关于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由经贸、发改、财政、地税、国税五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在市、县层面,目前全省已有25个市、县成立了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有40多个市、县政府制定印发了扶持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文件,全面落实有关配套政策。

  如今在浙江,以工业企业集聚为主的各类平台出现了越来越多服务业企业的身影。截至2010年8月底,全省已实现2239家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通过分离发展了一批科技服务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商贸服务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和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企业。2009年,已分离出的企业新增营业收入376.07亿元。

  引进移植一批,就是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2009年3月31日,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和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浙江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20项措施,建立了服务外包专项资金和相关配套政策,标志着浙江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进入了重要的起步阶段。2009年浙江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1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3%;新增服务外包企业475家,同比增长109.3%。

  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服务业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57.2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

  整合提升一批,就是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2009年12月,浙江省政府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2年全省培育200个左右省级以上服务业品牌”的目标。

  通过财政奖励、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支持服务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知名服务品牌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2010年新增浙江服务名牌41个,占名牌总数的比例达15%。

打造加速发展服务业的环境优势

  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才能孕育出最有竞争力的产业。

  近年来,我省逐步落实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出台优先安排引导资金、不断强化人才支撑,着力打造加速发展服务业的环境优势。

  为让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尽快“落地生根”,全省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上百项配套政策措施。目前,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省级层面建立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以来,各市也都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有的市还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服务业重点行业推进制度,杭州市建立了十大门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宁波市成立了专门的服务业工作委员会;绍兴市成立了九大服务业行业推进组。为充分发挥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2010年3月,我省成立了服务业联合会。

  标准化工作是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2008年,我省印发实施了《浙江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明确浙江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推进医药物流、宁波市81890家政服务、金华市农副产品物流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制定并出台《浙江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有序推进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加强服务业运行情况监测和分析,我省印发实施《浙江省服务业统计工作方案》,建立各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半年通报和年度评价制度。

  针对服务业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的普遍性问题,我省发挥优势,开辟渠道、创新方法,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制订出台了《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了多次赴北美、香港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仅2008年全省就引进以服务业人才为重点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2000人左右。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全省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杭州市探索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服务业投融资体制,设立了首期总规模为1.5亿元的服务业债权基金和总规模为1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

  人勤春来早,兔年万象新,浙江又站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路口。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8%。”一声号令,又使现代服务业,承载起驱动浙江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新使命,奋然前行……(20110501)
 
责任编辑:刘康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