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记者:为什么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苗圩:工业占GDP比重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2%.我们的观点是:第一,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工业占GDP比重不会再有大幅提高,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支柱地位在较长时期内还不会改变,即使到2020年,工业占GDP比重仍将在35%左右。第二,我国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但并不等于到了工业化的终点,我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工业现代化的任务远未结束。第三,工业化水平不仅表现在工业部门的发展上,还表现在法制的健全、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财富的积累等方面。对于"十二五"末人口即将达到14亿的大国而言,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还是要靠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来提供支撑。发展更节约、更清洁、更高效、更惠民、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工业领域是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战场。工业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难以支撑,而且会错失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记者:我国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但是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主要症结是什么?解决的思路是什么?
 
  苗圩: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主要症结之一就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落后产能问题比较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等方面。"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调整优化"四大结构".一是提升产品和技术结构。要着力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注重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创建自主品牌来改变"低端锁定".二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前十家企业占全行业产销量的82.2%;钢铁前十家企业占全行业的 48.6%;船舶前十家企业占全行业的48.9%.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领域,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扶持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形成更具活力、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三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要把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四是调整优化行业结构。除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外,还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合理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记者: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必须着力抓好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苗圩:工业转型升级的成效,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有几个方面: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的格局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记者: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苗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如新材料产业,如果没有传统材料作支撑,也不能实现产业化;新能源汽车只是在动力系统做了较大改变,如果在传统汽车研发和制造技术上没有突破,发展新能源汽车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主攻方向。自主创新主要是科技创新,要加大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中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成为创新的主体;要对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尽快突破;要把掌握知识产权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鼓励自主创新的核心。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封闭发展,要通过境外并购、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吸纳国际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此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主动权。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重要动力。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同样重要,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加速融合推动生产体系重构,甚至成为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的显著特点。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制约,比如通用飞机的发展就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有序开放低空空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等。能否创新体制机制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记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如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苗圩:"十二五"时期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时期。"两化"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转变和一个拓展"上。所谓"三个转变"就是推动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所谓"一个拓展"就是不断拓展培育"两化"融合催生的新的产业形态,如发展服务外包、在线支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关键要在"融合"和"深度"两个方面下功夫。现阶段要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信息化是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将围绕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物流等环节的覆盖渗透、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工信部成立以来,先后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次开展了"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工作,建设了上海、重庆等8个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下发了推进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的指导意见,公布了首批60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要研究借鉴ISO9000质量体系的做法,建立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评价标准体系,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评估和监测制度,更好地把"两化"融合做深做实。
 
  通过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带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发展。如何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并确保信息安全,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推进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要加强信息安全软件和系统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大家使用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增强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努力为全社会"两化"融合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要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应用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着力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纵观世界各国,都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对此要如何解决?
 
  苗圩: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贷款量少,银行放贷的单位成本相对要高,没有多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贷款的风险又高,自然难以获得贷款。根据国际经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要通过发展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来解决。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同时要注重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满足微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创新,如,通过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形式解决融资难问题。
 
  记者: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有哪些?
 
  苗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重心要放在为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引导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产业政策功能。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要通过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推动转型升级。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建立支持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机制。当前,我国很多行业和领域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落实鼓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三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不仅要靠投入、靠技术,更要靠政策环境及机制体制提高保障。要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完善有利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各项政策。四是改善工业产品消费环境,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继续发挥工业产品在扩内需保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改善工业产品消费环境,优化工业投资结构。五是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