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4亩,是典型的粮食资源小省,保供给,确保粮食安全任务十分繁重。
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创新流通机制”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粮食流通方式创新,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国际粮价持续飙升、气候异常等多重压力,提醒人们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家多次召开会议,并出台有力措施,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扶持粮食生产。
早布局、早谋划。浙江粮食生产、流通新的五年蓝图已经向人们展开。
如今,浙江大地上,新一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已经提前展开。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说,随着浙江生产和流通优势将继续得到巩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将不断提高。
守望2000万亩良田
元宵节刚过,不过,对于金华市婺城区洋埠镇后彰陈村陈建新来说,已经到了农忙时节。这位2010年全国种粮标兵,早早就和家人一起投入到春耕备耕工作中。
老陈说,自己种粮10多年了,现在算是赶上政策最好的时候,在政府部门扶持下,自己的承包田面积也连年增加,今年准备将早稻面积扩大到2400亩,比去年增加200亩。据了解,浙江省各地不少种粮大户今年计划种粮面积也将扩大。
种粮大户们的种粮面积稳中有升,来自于浙江对耕地“红线”的坚守。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让浙江这个耕地资源小省面临着多重压力。无数工厂、道路、城市住房和设施,每年都考验着浙江耕地资源保护力度。
省农业厅农作局局长孙健说,浙江省在认真贯彻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基础上,出台了粮食安全行政考核责任制,对粮食产销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等,并制订了涵盖粮食生产、耕地保护、粮食流通等涉及粮食工作全部内容的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了粮食的有效供给。
此外,浙江省还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每年年初,全省种粮农民都会收到“政策大礼包”,包括了种粮大户直补、订单早稻谷奖励、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作业补助、水稻政策性保险等众多政策。其中,2010年,省、市、县三级落实粮食生产扶持资金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4%、13.3%和33.9%。其中省财政安排3.4亿元,比上年增加0.4亿元。
受政策激励,种粮从原来亏本的行业,变成了收益年年增加的行业。兰溪市种粮大户吕庆德计算了一下,这几年,平均每年自己享受到的种粮补贴每亩近200元,加上国家收购价格连年提升,效益挺不错。现在,全省种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生加入。陈建新说,她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回家和他一起种田,成了“粮二代”。
让土地产出更多
走进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义燕)粮食生产功能区,你可以看到,良田成方、路渠成网,那里的农田配套设施就像大学试验田一样齐全。诸暨市农业局局长金利顺说,去年,这里创造了粮食亩产759公斤的奇迹,几乎是过去普通农田产量的两倍,整个功能区合计可增收38万余元。
这样的高产奇迹近年来频频在浙江各地涌现。据初步统计,去年全省按规范程序严格验收的亩产超过800公斤的高产田块有7块,其中最高的是宁海县越溪乡山头应村应可省农户,1.07亩“甬优12”,亩产高达858.5公斤,创造了新的攻关田产量农业吉尼斯纪录;其次为永康市石柱镇田畈林村的林文起农户,1.09亩“甬优12”,亩产达843.2公斤。产量最高的面积100亩以上的示范方为宁海县越溪乡山头应村的120亩“甬优12”平均亩产高达842.1公斤,打破了诸暨市刚创造的平均亩产759.5公斤纪录。
一样的土地,产出却大不一样。“这得益于科学种田。”孙健说,在这些高产田里,水稻优良品种、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超级稻集成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害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重大技术得到了有效运用。“甚至科学地精确到,秧苗大小、秧龄长短、每亩田栽秧苗数量、施肥的时间和数量,每丛稻的穗数和粒数等等。”
高产创建活动,让更多种粮农民了解到了科学种粮的好处,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作制度进村入户,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应用。目前,浙江省粮食良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先进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水稻育插秧技术发展迅速,机插面积达到192.9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8%。浙江省水稻单产不断提高,从原来的亩产400公斤左右提高到现有的440公斤以上,属于全国水稻高产区。
从去年开始,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其建成为现代化粮食生产主要载体。计划通过8到10年的努力,按照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五良”标准,在全省建成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技术先进、机制健全的粮食生产功能区800万亩,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以进一步提升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到现在,全省共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009个、面积118.8万亩。孙健说,今年还将计划新建110万亩,到2018年完成800万亩,确保全省达到1500万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天下粮聚浙江
浙江虽然算不上产粮大省,但在这里,全国各地的特色粮食都十分丰富。江西、安徽的早稻,河南、山东的小麦,黑龙江的东北粳稻……浙江消费者家门口就能买天下粮,与浙江省的粮食产销合作格局建设密不可分。
目前,浙江省已与黑龙江、江西、山东等12个主产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销合作,在省外建立相对稳定的各类粮源基地280万亩,可提供的商品粮源约100万吨。
这种看不见的关系,在杭州粮油物流中心批发市场显得淋漓尽致。这座占地150亩的市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152家粮食经营大户。2010年,该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59.87万吨。
浙江是黄河杂粮有限公司主要的销售地区,年初八,在浙销售点东明杂货经销处已经开业卖货了。老板娘张凤云已在杭州待了十几年,对浙江市场了如指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粮的需求量很活跃。
说话间,邻居伟胜粮行的老板王金也凑了上来。他的父亲已经在浙江待了十几年,现在他也帮着父亲贩销东北大豆。对他而言,浙江的生意很稳定,光顾他最多的,是杭州鸿光、祖名这几家老牌的豆制品厂。由于销量稳定,每月都有一百多吨的大豆销量。
在批发市场,单看店面大小是无法判断大户规模的,因为这里的经销点更多的是粮食贩销户的中转站。粮食往往直接从原产地发往订粮的目的地。元宵节未过,不少经销店已经开门做生意。市场里,运输车辆不时进出,开始出现热闹的气氛。
省粮食局负责人表示,在将来,浙江市民不仅能尝遍全国各地的粮食,甚至全世界各种粮食。“十二五”期间,浙江的粮食市场流通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将推进国际性粮食物流集散基地、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和地方性粮食物流中心等多个层次构成的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基本形成一个集粮食流、现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开放性、全方位、多层次粮食物流网络体系。除了杭州,还要将舟山、宁波建设成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主产区“无缝化”散粮对接枢纽。除了市区,更要将农村购销网络建立起来,大力发展便民粮油服务网点,“到时候,市民甚至可以不出小区,就能买到天下粮。”
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一间小麦粮仓,散发着特有的麦香。这间粮仓的1250吨小麦是2007年入库的,至今却依然保存着小麦特有的香味。粮仓保管员张云峰告诉记者,衡量小麦储存品质好坏时,检化验人员会按要求把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馒头,“依然好吃,与当年新产小麦做成的馒头相差无几。”
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很简单,时时控制粮食的温度和湿度即可,而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因为浙江属于中温高湿生态储粮区,在自然条件下其实不易安全储存粮食。作为保持粮食品质的“晴雨表”,时时控制粮食温度是各地储备库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水平的重点,而在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已经成为基本管理手段。
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的每个粮仓都设有六个小盒子,而这六个盒子,监控着一幢粮仓内180个测控点。这些测控点24小时监测着粮仓内粮食的温度。一旦温度出现异常,储备库的粮情信息化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启动自主创新的一套智能型温控系统,调节温度。与粮食储备常用的谷物制冷机相比,这套系统不仅造价低,而且能耗约为后者的1/2。
靠着这样一系列的科学保粮技术,这家储备库1/3以上的储备粮食无需通过化学药剂熏蒸防治,真正做到绿色生态储粮。
目前,浙江省已有60个中心粮库获得“星级粮库”称号,17家企业被评为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位列全国第二。在浙江,陈化粮的概念已成历史。
除了提高粮食品质,逐年扩大粮食规模也是强化粮食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3年时间,浙江省各地储备粮规模已增加50万吨。除了扩大地方粮油储备规模外,全省各地的粮油储备库对现有的仓储设施进行改造,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仓容能力。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还将完善“星级粮库”的考评标准和办法,着力推进生态粮库建设,逐步实现常规储粮方式向生态储粮方式转变。
责任编辑:刘康